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考试新闻
各地中考加分政策五花八门 中考加分让人没法淡定
2016-06-27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家长投资500万元加10分、10年环卫工的子女加4分……各地政策五花八门

中考加分 让人没法淡定

  6月接近尾声,高考之后,各地中考大幕也渐次落下。考场之外,另一件事牵动着家长们的神经:中考加分。

  不同于考场上实打实的较量,获得加分意味着孩子能在考试枪鸣响前出发,与起跑线前的其他考生拉开差距。而在1分之差就能掀起排名变动的中考面前,加分项目所带来的5分、10分甚至20分的差距,显然无法令家长们毫不在意。

  加分种类多样,有的地方15%以上考生都有加分

  这些日子,云南昆明好多家长坐不住了。在昆明市各区县教育局近期公示的中考加分名单中,有11229名考生获得中考加分,占71311名中考总人数的15.74%。在这些考生中,农村户口独生子女和少数民族考生占比最大,分别为4916人和4902人,两者合计9818人,占总加分人数的87.43%。

  “加分人数占比过大,对排名影响太大。”尽管孩子只是读初二,家长朱亮(化名)却格外关注这件事。

  目前,昆明市中考加分政策包括省市三好学生、户籍在少数民族自治县或其他民族乡的考生以及农村人口独生子女的考生等七类。

  实际上,这已经是“瘦身”的结果:从2007年的十大类24个小项最高加50分,降为现在的七大类21个小项最高加20分,最高加分分值由50分降为20分,最低加分分值则由20分降为5分。

  根据昆明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网数据,去年,昆明中考加分人数就已破万,占到总考生的16.44%。既然加分人数和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为何今年家长的反应特别大?

  “今年昆明中考总分由880分降到了600分,总分大幅度降低,但是加分却并未相应减少,造成起点不公平。”朱亮说。

  据了解,今年昆明中考包括13门科目,其中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学和信息技术5个学科成绩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10分计。也就是说,获得20分加分等同于考了两科满分成绩。“我们孩子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最近的一次毕业年级三模中,数学考了120分满分的有143人,考了117分就已经排到了全年级400名,一个学校才差3分中间就差了200多名,更别说全市了!”朱亮表示。

  这也是昆明许多家长的心声:在中考总分大幅降低的背景下,目前的单项加分分值太高了,是否能够适当调整单项加分?

  面对家长质疑,昆明市教育局表示:“加分政策是由17个单位组成的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如省三好学生的加分政策由教育部门出台,体育类加分由体育局出台,少数民族加分由民宗委出台,农村独生子女加分由卫计委出台等等。每项5—20分的配套制定,自执行以后一直未变。调整加分项和分值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上下联动,各部门之间协调进行。为了保证政策连续性,今年不会改变加分政策。”

  政策类加分多为全国性加分项,鼓励类加分各地政策五花八门

  昆明中考加分掀起波澜,其他地方状况如何?

  2016年,上海迎来7.51万名中考考生。其中有约2000人享受加分照顾或同分优待,占总考生的2.66%;在4.7万名南京中考考生中,加分考生占总人数比例为2.6%;济南共有64290名中考考生,加分考生人数为1412名,约占2.2%;在4.3万名太原中考考生中,加分人数为1089人,所占比例为2.5%;即便是在有10万余名考生的广州,7377名加分考生占中考总考生人数比例也为6.98%……相较之下,加分考生超过总考生人数15%的昆明的确有些突兀。

  而在上述地方的加分考生中,少数民族考生和农村户口独生子女考生是加分榜单中的大多数。据统计,在南京,1200名加分考生中,有937名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占78%;而在济南,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达1230名,占比接近九成;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郑州,1307名因少数民族而加分的考生占了1528名加分考生的85.54%;在太原,1089名加分考生中,有253名为少数民族考生,676名为农村户口独生子女,两者占总人数的85%。

  “既然国家已经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考为何又要给农村独生子女加分?”这是许多家长的疑问。

  “农村户口独生子女加分属于过去政策的延续,既然现在国家政策有变化,教育部门应及时进行调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在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上,“对于生活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地等的少数民族考生来说,这项加分有必要,但如果考生一直生活在汉族聚居地,那加分可能反而有失公平。”

  由于我国普通高中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考试招生大多在省级领导下,由地市或县区具体组织实施。因此,各地加分政策大相径庭。目前,各地中考加分大致可分为两类:政策类与鼓励类。其中,政策类加分政策大多为全国性的加分项目,如烈士子女、军人子女、见义勇为子女、华侨、归侨及台胞子女等。而鼓励类加分政策则多为地方性,主要包括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特长生及赛事获奖者,或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称号获得者等。

  一些中考加分政策颇具“地方特色”。譬如,根据《2016宁夏银川中考加分政策》,凡来银川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子女可降低一个分数段参加录取,每个分数段为10分。今年,银川的157名中考加分考生中,有58人因此加分。而在呼和浩特,从业10年以上(含10年)的环卫工人子女可加4分……

  加分“瘦身”成趋势,但更关键的是探索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与选拔方式

  “中考加分是在高考加分实施之后出现的,基础是中学招录与分数相挂钩。”储朝晖说。

  这些年来,各地曝光的中考加分“丑闻”屡见不鲜:加分考生大半出自同一场比赛、本来“连冰鞋都踩不稳”却一路成为花滑“二级运动员”、一直是汉族,中考前却变身少数民族……不管是政策类还是鼓励类,加分的初衷都是为了优待特定人群,弥补中招制度的某些缺陷,背后蕴含了教育公平,但在分数决定升学的事实面前,一些加分项目反而有可能为考场外的较量打开“豁口”。

  2014年底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各地陆续清理高考加分项目。不少地方不约而同地选择跟随高考脚步,对中考加分进行“大瘦身”。从今年已出台的中考加分政策看,虽然仍有不少省市还有鼓励类加分项目,但取消地方性鼓励类项目,调整和完善全国性政策类加分,正成为趋势。

  北京从2015年起取消市级三好学生和艺术、体育、科技方面获奖考生加分项目,并将于2017年起将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的适用范围调整为“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初级中等教育阶段转学到北京市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海南省教育厅调研员龙官吾表示,海南省中考加分将根据国家的政策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总的趋势是减少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

  也是在去年,哈尔滨取消艺术、体育类比赛获奖考生加分项目,以及“全国劳动模范子女”“获得省级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人员的子女和享受省政府或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的子女”“为我市引资到位100万美元以上的侨眷子女”“用朝鲜语授课的朝鲜族中学的初中毕业生”等地方性鼓励类加分项目。成都则将从2019年中考起彻底取消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

  有专家认为,从现阶段来看,“瘦身”加分政策的确是“快刀斩乱麻”的解决方法,因为保留的是不易被注水的刚性标准。但简单补“豁口”的同时,不应成为教育部门懒政的借口,特别是一些鼓励类加分项目,其背后代表的对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诉求不应被忽视。取消加分容易,关键还在于找到可以替代的择优功能,探索有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用更科学、专业的标准选拔学生,使得学校在众多考生中“打捞”出适合自己的那一个。(本报记者 杨文明 管璇悦 黄晓慧)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昆明7万人中考1万余人加分 各地中考加分乱象多
· 中考加分乱象调查:企业家投资可为子女加分
· 围观:31个省区市中最常见的中考加分项目
· 中考加分乱象令人忧:拼爹、注水、一刀切
·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中考加分项目只减不增
· 河北规定任何学科竞赛成绩均不作为中考加分因素
· 北京中考加分首次网上统一公示 公示期为一周
· 北京首次公示中考加分考生信息 少数民族最多
· 成都中考加分政策出炉 英语听力分值增至30分
· 浦江献血加分:承受上级和舆论压力 会继续实施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