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美国教育体制中,“企业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企业教育的崛起,既弥补了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又增强了企业的知名度。所谓“企业教育”,就是通过援助、参与和兴办教育的途径,向教育领域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与学校共同合作或相互竟争,以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的兴教举措。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参与学校教育;一种是企业自己举办的培训和教育。
(一)企业参与学校教育。
1、为学校捐赠教学设备。美国各大计算机公司几乎都向学校捐赠设备。如苹果公司试图向全美所有公立和私立中小学捐赠一台阿普尔计算机,总值2亿多美元。
坦迪公司向教师免费提供价值100万美元的计算机课程。
2、加强对学校科学教育的援助。美国20万自然科学和数学教师中就有6万人不合格,而各大企业却拥有大批科技人才,因此,各大企业为教育部门提供大量急需的科技教育人才,提供科技实验室以及相应的经济资助。如通用汽车公司每年投资100万美元,用于鼓励学生学习数学、科学和物理。
3、为扫盲教育作贡献。据统计,全美大约有2500万文盲,使社会福利与失业救济耗费数十亿美元。因此美国许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也热衷于扫盲教育。
如多尔顿图书公司,4年中提供了300万美元用于扫盲。
4、与学校签定供需契约,保障学校毕业生就业,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波士顿近200家企业公司和公立学校签定了有名的“波士顿契约”。契约宣称,波士顿所有具有最起码阅读能力和数学水平的高中毕业生,都能保证就业。
5、收办学校,让学校直接为企业输送合格工人。美国制罐公司“收办”了小马丁?路德?金中学。所谓“收办”,就是企业为学校提供财政援助,把影响扩大到学校内部,而学校则为企业培养出合乎企业要求的新工人。除教职员工工资和教材、教具、材料费外,其它一切费用都由企业承担。
(二)、企业举办培训和教育。
1、在企业内开设以不计分为主的短期培训班,进行与职工本职工作有关的技术培训。一是对新职工进行上岗前培训,使之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等。
二是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或推出新产品时,先培训一部分技术骨干,再去指导其它人。三是培养后备力量,使技术工人后继有人。
2、资助职工去企业以外的大学进修,学习本企业急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企业鼓励职工去大学学习,偿付职工的全部学习费用。但美国各企业主要靠自身力量来培训职工,只选送一部分技术尖子进入大学深造。
3、企业与大学合作,为职工提供进修机会。协作分两种类型:一是大学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职工提供各类课程;二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授予学分和学位。极富特色的是,在职人员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也算是学分积累的一部分,而且在授予学位时,还把对实践的考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4、企业自己设校办学,进行授予学分的在职培训。本世纪2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接管了一所夜校,建立通用汽车管理工程学院。此后,各大企业纷纷效法,共办企业大学26所。有的企业大学可授予博士学位,有的可授予准学士学位。
(深圳信息员李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