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是个年轻而又发展很快的国家。它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持续领先,固然有许多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文化的种种条件和原因,但不可否认教育为其崛起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又是直接促进美国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方面军。美国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经验便是产教结合,这对于我国研究企业以什么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和行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起什么作用有着积极的启示。
一、将职业教育与不同时期的经济战略结合起来
美国的职业教育紧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又反过来有力地推动本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尤其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美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活跃,已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杠杆。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所实施的教育活动主要有4种形式:学徒制度、进行读写教学的教会学校、拉丁文法学校以及进行数学教学的实科学校。学徒制度是美国职业教育的最早表现形式。但在美国建国最初40年间,政治上虽获独立,经济上却仍依赖于英国。为了急于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历史地位,改革农业生产,着重在科学技术上引进和仿效,1775年在费城成立了一个旨有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交团体“农业促进协会”,专门提出了实施对青年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教育的计划,来要求中小学教师把农业科技知识与其他各科教学结合起来。1812~1815年的反英第二次独立战争获得胜利,使美国完全摆脱了英国的经济控制,进入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阶段----开始产业革命。美国第一批职业技术学校开始出现,1820年在纽约州建立了第一所机工学校,1821年在梅因城开设了一所农业学校。从1830年以后,美国出现了许多新建城市,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也发展起来,各种新兴工业稳步发展。1851年在费城开办了一所名副其实的职业学校----春园学校,专门讲授制造工艺和工业制图等课程,帮助在职人员提高技术水平,连同1859年在纽约由“工人协会”主办的“职业夜校”1839年由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创立的第一所教师训练学校,可以说是美国职业救育走向正规化的开端。19世纪中叶,美国领土更大规模地向西扩展,为了使教育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美国国会在1862年通过了美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职业教育法案----《摩雷尔赠地法案》。美国内北战争的胜利,为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1906年,由社会名流和教育家发起成立了一个旨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全国性组织“全国实业教育促进会”。仅以商业学校为例,1907年全国已有445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配合战争动员,美国军事工业职业培训得到大发展,1940一1945年中,受军工职业技术训练的青年职业达1100多万人次。
60年代是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期,新的生产门类、工艺流程和技术发明不断涌现,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美国着重考虑对在职人员进行技术更新的再教育。
70年代以来,美国工农业生产实现了电气化、自动化的技术改造,技术冲击、经济竞争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美国把职业教育提高到显要地位,并将“职业前途教育”贯穿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甚至大专院校的所有年级。联邦教育总署1972年拨款900万美元资助各州进行职业前途教育的实验。不难看出,美国职业教育适应了不同时间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将职业教育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职业教育如何有效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是美国自60年代特别是《职业教育法案》颁布以来的的个现实问题。适应这一需要,美国职业教育机构的类型和形式趋于多样化,并向高层次扩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除了传统的综合中学、职业中学或技术中学外,还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地区职业技术中心”、“地区职业技术学校”,这是6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并发展得最为迅速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
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是指同时为几个行政区域服务的职业学校或机构。地区职业技术中心是指由几个学区共同合作支持的职业教育机构。它与地区职业技术学校颇为相似,都是针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较多地区的学生提供高水准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而设置的。美国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每开设一所高水平的职业技术学校,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而且一所学校设立后,拘泥于一个地区,常有生源不足的情况,因而,学校的规模效益不高,造成教育投资上的浪费;二是在许多学区,尤其在偏远、狭小或较贫穷的地区,常常难以或不愿为本学区的学生单独设立师资质量高、设备优良而齐全的职业学校,因而影响了部分地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鉴于上述两个主要原因,有些学区在法令规定范围内相互签定契约,自动形成合作关系。它们集中各自的人力、财力、物力共同设立一个为较广地域范围服务的职业技术学校,这就是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据统计,全美国47个州有2000余所地区职业技术学校。这类学校的服务范围各校有一定差别。据1984年美国教育行政专家纳尔逊的调查:全美有20%的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或中心)为一个学区的学校提供服务:33%的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为2至5所中等学校学区提供服务;14%的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为10个以上学区的学校提供服务;14%的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为10个以上学区的学校提供服务;14%的学校其服务范围扩及整个州。不仅是中等职业教育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也主动为地区社会发展服务。美国公办社区学院700多所,私立社区学院、专科学校5000~6000所,其前身大都是为高中毕业拟考大学者服务的一批二年制预科学校。70年代为适应高中毕业生向高等教育和就业分流,逐渐演变成直接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服务的社区学院和为高等教育过渡准备、同时开设职业教育课的专科学校两种。社区学院培训内容按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分行业、工种设置课程(如机械制造、计算机操作、会计等)。社区学院的诞生一是职业教育高移化的需要,二是高等教育地方化的需要。美国各州制订了自己的法律,大大促进和保证了社区大学的发展。如伊利诺依州社区大学委员会引用了该州的宪法条款“最大限度地把教育发展到每个人是全州人民的基本目标”,1965年伊州立法建立社区大学体系,现在又立法规定要在1990年7月1日使社区大学覆盖全州。
三、在进行职业教育过程中将企业与学校结合起来
在美国,工商企业界与学校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形式称为“合作职业教育”,亦称工读课程计划。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原校学习普通教育课程,另一部分时间在工商企业界作实际工作,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这一形式的职业教育在美国发展迅速,并不断推陈出新。
1.初始合作职业教育。如果从1906年赫尔曼.施奈德在辛辛那提大学创设合作职业教育课程算起,美国的合作职业教育的历史很久了,但真正发展是在60年代。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大力发展部分时间制的合作职业教育,政府给予财政上的大力支持。1968年的《职业教育修正案》对合作职业教育作了新的解释,规定了联邦政府时合作职业教育的拨款办法。此后,合作职业教育扩展到了诸如农业教育、商业和办公室教育、销售分配教育、健康教育、家政、手工业和工业教育领域。合作职业教育为学生创造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良好学习条件,也便于雇主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和择优录用。
2.生计教育中以雇主为基础的模式。70年代美国的生计教育运动,旨在消除狭窄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鸿沟,强调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计教育四大教育模式之一是以雇主为基础的模式,以工作经济为基础,13一18岁的中学生可以选择此种模式进行学习。它的特点是让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情境中去体验工作,获得知识技能,以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可在学完工商企业雇主提供的课程后毕业并得到相当于学校所修学历的证书,或在中途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而学校承认其在工作中所得的学分。
3.收办学校模式。收办学校,让学校直接为公司输送合格工人,这是80年代风靡美国的职教形式。1984年5月,美国制罐公司根据企业与教育的合作计划,“收办”了位于纽约西北区的小马丁.路德.金中学。白宫私人创举办公室确认,已有1万家公司同大约2万所学校有联系。所谓“收办”,就是公司与学校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公司为学校提供财政援助,并把自己的影响深入学校教育内部,而学校则为公司培养出合乎公司要求的新工人。
4.学习与就业连结模式,1990年秋,美国联邦劳工局颁布了六个试点性行动计划。其目的,一方面使教学更加适于就业,另一方面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和劳动者素质。每一个计划都可使学生学到和职业有关的实践课程以及获得有关的工作经验。学生毕业时,就已做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准备。实施这些计划集资约1000万美元。克林顿就任总统后,制定了一个全国学徒计划,向所有未选择上大学的中学毕业生开放。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独立的方案,并保证毕业后有工作机会。
四、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企业办学在美国蔚然成风。卡耐基促进教育基金会提供了一份题为《公司课堂:学习的企业》的报告指出,美国企业内部开展的训练和教育计划如此庞大广泛,实际上已经提供了全国公立、私立学校和学院的一种替代方案。如企业每年用于教育和训练的经费约6oo亿美元,全国4年制学校和大学的教育经费也不过是这个数字。大约有800万人在企业中学习,与高等院校录取的大学生人数相差无几。到1988年,已有26个公司和协会授予学员学位。王安电脑公司、兰德公司不仅给公司学员而且也向社会公众授予博士学位。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每年用于职工教育的经费达7亿美元。
(江苏张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