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海外情况 > 美国加拿大
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
2001-08-27    石伟平

字体大小:

  【摘要】本文从政治、经济、教育三方面分析了世纪之交美国选择STW策略的背景;并从目标、理论框架与实践三个方面研究这一策略,认为这一策略的要点在于三个整合:整合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最后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揭示这一策略的重要意义。
  
  90年代以来,美国职业教育在80年代改革与成就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改革。主导改革的基本策略是School-to-Work(学校到工作过渡,以下简称STW)。正如美国学者贝利(Thomas Bailey)所言:过去十年对美国教育体系的反思,导致了一个改革策略的产生,这个策略就是通常所说的"学校到工作过渡"。

  STW本不是一个新词,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问题在职业教育研究中也久已有之。但是在新的时代,美国政府赋予了STW新的内涵,这就使得90年代以来美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全新局面。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什么要选择STW策略?这一策略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实施至今其效果如何?如何评价这一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在展开论述以前,有必要对STW一词做点解释,STW有多种涵义:(1)一个人一生中从普通教育结束到有报酬的就业的开始这一时间段,这是从个体的角度对STW的理解;(2)指专门的培训体系、机构与课程,它们为青年普通教育结束后的就业做准备,这是从机构的角度对STW的理解;(3)一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它包含一个系统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以及完整的实现这些理念的计划。本文将主要从第三种涵义来使用这一词。

  一、STW策略选择的背景STW策略的选择,是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多方面需求的综合反映。

  1.美国保持经济霸主地位的需要美国90年代的经济状况总体上令人乐观,在"经过1990--1992年经济衰退后,自1992年开始,美国的就业增长十分迅速,在1997年失业率达到28年来的最低水平"。最近两年,其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势头。但是,美国人对这一良好的经济状况不会满足,称霸世界的决心促使他们努力保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欧盟、日本等国经济的日益强盛也使美国经济倍感危机。经济发展必须有高技能的劳动力为基础。尽管80年代美国由于经济衰退曾一度很重视职业教育,但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美国雇主对其雇员的技能水平仍然很不满意,他们经常抱怨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来的雇员其数学、英语等基本技能很差,并缺乏良好的工作习惯,不肯安心工作等等。学术界对美国教育这一状况的批评也很多。如贝利就认为,美国的学校没有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因为学校"没有培养学生努力工作的动机;很少帮助学生寻找好的工作;很少培养学生工作所需的态度与成熟;把青年人与可作为榜样的成人隔离开来:在教授学生问题解决与团队合作等这些所谓的高水平普通技能或工作基础能力方面也做得很差;所提供的教育从教学策略上说也是无效的"。需求与供给的严重不平衡,必然促使美国政府在90年代把职业教育作为其政策的重点而对之做全面规划。

  2.应对美国青年高失业率的需要尽管美国90年代的总失业率很低,但青年的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这是美国的决策者在决策时十分关注的问题。如美国1990年和1993年25~54岁人口的失业率分别为4.5%和5.8%,但同年其15~24岁人口的失业率分别达到11.1%和13.3%。为什么青年失业率会比成人高这么多?研究认为,青年失业率高低与其教育体系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过渡过程密切相关。青年失业率低的国家是因为建立了包括雇主积极参与在内的通畅的学校到工作过渡途径;青年失业率高的国家则缺乏这一机制,使得青年在由学校过渡到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许许多多障碍。美国青年失业率高,就是因为缺乏这一机制。"尽管美国给中学毕业生提供了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且提供了明确进入这一体系的规则,但它同时也提供了组织得最差并且最缺乏思考的劳动力市场进入体系"。青年的高失业率及对它的解释,以及对美国学校到工作过渡现状的不满,必然促使美国政府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上选择STW策略。

  3.应对美国就业结构变化的需要作为世界科技霸主的美国,其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在战后,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内获得了迅猛发展。这一发展导致了其就业结构的根本变化: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职业更替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作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技能水平,以适应高技能岗位以及不断变换工作而继续学习的需要。传统的以岗位技能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另外,传统的职业教育是把教育与工作割裂开来的;美国许多学者认识到,这种二元职业教育模式,不利于人们获得工作本位的学习经验,从而不能为人们进入学习型组织做好准备。所有这些因素必然促使美国政府去寻找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赋予STW全新内涵,确保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

  4.增强学习动机,降低辍学率的需要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不强,辍学率很高,一直是困扰美国教育界的一个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难以看到他们的学校学习与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之间的联系。因为在美国,高等教育是完全开放的,学生无需经过严格的考试就可进入高等学校,这就使得中学生难以看到他们目前的学习与日后进入高等学校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中学又很少提供职业方面的课程,那些学术性课程多数与职业没有多少关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也较大,这就使得学生难以看到他们目前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普遍认为,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低下以及辍学率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整合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给学生提供结构化的工作本位学习等等。这一因素是STW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STW策略的理论与实践(一)STW策略的目标奠定STW策略的基础的是美国90年代颁布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法案,其中最著名的有1990年《卡尔?0?珀金斯法案》修订案、1994年《学校到工作过渡多途径法案》和1998年《卡尔?D?珀金斯法案》第三次修订案等。这些法案中对立法的目的都做了明确阐述。分析这些目的,可以得到STW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成绩,确保他们获得满足富有挑战性的国家学术标准和企业认可的技能标准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他们的中学后教育、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降低年的失业率,进而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确保美国的霸主地位;促进所有青年,包括低成就青年(low-achieving youths)、辍学生、残疾青年继续或回归学校,并努力去取得学业成功。

  (二)STW的理论框架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美国政府在这几部法案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STW理论框架。

  1.把职业教育的对象扩展到所有学生《学校到工作过渡多途径法案》中明确规定:"建立一个国家框架,在这一框架内,所有州都要建立一个全州范围内的学校到工作多途径体系,这一体系能够,……向所有学生提供参加工作本位(performance-based)教育和培训课程的机会,这些课程能够使学生获得可通用的证书;为他们获得第一个高技能、高薪职业做好准备;以及为他们进入包括4年制学院和大学在内的继续教育做好准备"。从这段话可明显地看出,STW要求把职业教育扩展到所有学生,哪怕是将来准备进入学的学生,而不是把职业教育仅仅局限于上不了大学的学生。这是一种全民职业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早在1988年《强化美国经济竞争力教育训练法》中使得到了确立,而STW则继承、巩固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使之成为90年代以来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2.STW的课程框架课程是一切教育计划的根本保证,STW课程框架是其理论体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用三个整合来概括这一框架。

  (1)整合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知识经济使得工作环境中的继续学习成为必需。因此,在职前培训中,必须给予青年在工作中学习的经验。这一点在教育界已逐渐成为共识。这不仅仅是指短暂的实习、参观或做中学,而且是指一个更为深入、广泛、设计很好的工作本位学习,这种学习是与学校本位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如果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通过工作来发展其知识与技能,那么就能给他们今后工作环境中的学习更好地做好准备;此外,工作本位学习是一种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更为有效的方法,通过在具体实践环境中应用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论;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承认,如果学生在富有意义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就能促进他们记忆和运用这些知识。贝利概括了工作本位学习的四个优点:(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二)有利于在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建立一种机构上的联系;(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四)有助于发展作为合格雇员所必需的成熟与行为门。因此,STW主张把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学习(education through occupation)。

  (2)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首先,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美国科技的迅速发展,导致高技能岗位迅速增加,低技能岗位迅速减少,新的工作对从业人员学术能力和工作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给学生进入一个需要继续学习的工作环境做好准备,许多雇主也要求培养学生理论理解能力和独立探求能力;加强职业教育中的学术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进入大学更容易些,也可以吸引更多高智商学生到职业教育中来,同时可以使他们具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以应对技术变化,为解决问题和革新技术做好准备。其次,从学术教育的角度看,整合两种教育,增强学术教育的职业性,有利于加强教育与学生未来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辍学率。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许多教育家主张整合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用与职业相关的主题来组织和促进学术课程。

  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与原来我们常说的"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有本质的区别。后者只是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增加普通课程内容,普通教育中增加职业课程内容,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还是分立的;而前者是把两种教育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3)整合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的整合,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职业教育高移化的需要;二是避免把STW课程看做是"对上大学缺乏能力和雄心的学生"的选择。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计划"(Technical Preparation Programs,简称tech-prep)和"青年学徒制"(Youth Apprenticeship)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一整合中,是把中等教育与两年制学院整合起来,还是与四年制大学整合起来,目前美国职业教育界尚存在较大争议。尽管有些大学也加入了这一改革,建立了2+4模式或2+2+2模式(由两年制学院再进入大学),但无论是对"技术准备计划"而言,还是对"青年学徒制"而言,2+2模式还是最主要的。

  3.建立通畅的学校到工作过渡机制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教育问题,其中还涉及到转换机制的通畅与否。这也就是我们不能把STW仅仅理解为"职前职业教育"的原因。前者的外延要比后者大得多。美国许多学者认为,美国的青年失业率之所以比德国和日本高,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建立起学生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通畅的体系。因此,STW策略要求在全美范围内建立一个通畅的学校到工作过渡机制,促进青年的就业。

  4.促进多方合作为了保证上述课程的实施以及青年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STW策略认为,不能把职业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校内,而要走出学校,促进多方合作,建立起STW的强大支持保障体系。合作方包括中学和中学后教育机构、雇主、劳工组织、政府、社区组织、父母、学生本人、州教育部门、地方教育部门以及培训与人力服务部门等等。当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与雇主之间的合作。

  (三)STW的实践模式与实施效果1.STW的实践模式80年代未9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州、学区或学校就已经看到了其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局部范围内进行了一些改革,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模式。其中的一部分被《学校到工作过渡多途径法案》所采纳,在政府层面上进行推广。这些模式主要有:"技术准备计划"、"生计学校"(career academieks)、"学校到学徒计划"(school-to-apprenticeship programs)、"合作教育"、"青年学徒制"、"校办企业"(school-sponsored enterprises)、"企业一学校合作"(business-education compacts)以及专门帮助辍学生的"前途策略"(promising strategies)等等。

  这些模式的共同特征,是在同一阶段把学校课程与工作课程整合起来。但不同模式在整合工作本位课程的程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如合作教育和青年学徒制中,工作本位课程占据了很大比重,而在其它模式中,工作本位课程仍然是第二位的。另外,在教育程度方面,不同模式之间也存在差别,如青年学徒制与技术准备计划的特点是把中学课程与中学后课程整合起来,而其它模式主要限于中等教育层次。正是这些差异,使得这些模式各具特色,使美国职业教育呈现多元局面。

  2.STW的实施效果从实施的范围看,《学校到工作过渡多途径法案》颁布至今,已在全美范围内得到大规模实施。目前全美50个州都已获得实施STW的资助,并且已形成了实施STW的地方合作伙伴关系;在3600多所学校里有近180O万学生正在接受着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所提供的教育;有2600所中学后教育机构正参与这种合作伙伴关系;近178000个雇主加入了STW,并且有109000个雇主正给学生提供工作本位学习。这些数据足以反映STW在美国实施的广度与深度。

  从实施的效果看,STW已获得了令美国政府满意的效果。资料表明:(1)STW提高了学生的学术成绩;(2)STW减少了中学生辍学率;(3)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4)STW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5)STW提高了学生的毕业率;(6)STW为所有学生进入大学和就业做了更好的准备;(7)STW提高了学校课程的相关性:(8)STW的毕业生就业率更高;(9)STW提高了青年的收入。

  三、STW策略的意义如果把职业教育看作人的终身学习过程的话,那么从学校到工作过渡只是这一漫长人生过程的关键一小段。世纪之交,美国政府为什么把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就放在这一小段,这一策略有什么意义,本文拟从下述几方面做一评析。

  (一)STW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STW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对美国职业教育实践的改革,而且对美国乃至世界的职业教育理论都有重大贡献。首先,其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非常重要的职业教育理念,如全民职业教育思想,职教课程的三个整合等等。这些理念符合时代的要求,并有很高的前瞻性,它不仅是美国,而且应是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次,STW提示我们,在研究职业教育时,不能仅仅关注教育方面的问题,而且应关注学生在学校与工作之间的过渡问题,把两类问题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并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构建教育、培训与过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样的职业教育体系才是有效的。事实上,就目前而言,对STW的研究已不仅仅是美国的专利,它已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研究。这一全新研究视角,必将促进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STW策略的选择,有利于医治美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瘤疾这里重点分析三个问题1.职业教育的市场化问题自里根政府以来的20年间,占据美国政坛的主导意识形态一直是新自由主义,它是美国主流政治党派所采取的意识形态,其核心观点是完全市场化。这一策略由经济领域渗透到了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主张通过完全市场化来发展教育。职业教育自然也不例外。8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对美国传统教育政策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其过于强调平等,压制了教育的自主性、创新精神与动机,是导致美国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而采取市场化策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市场化成了美国教育的主导运作模式。其效果到底如何呢?20年的实践表明似乎并不好。美国目前已有大量著作对之进行批判,这不是本文所想讨论伪问题,因此不做深入探讨。这里所关心的是,职业教育的完全市场化运作,成为美国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德国不来梅大学学者劳赫夫(Felix Rauherrf)用下图表示了美国的STW机制:
     
  上图表明,美国学生从学校过渡到工作,要经历两个门槛,而在这两个门槛上由于都实行了市场化机制,使得过渡过程混乱,失业率上升。STW策略的选择,表明美国政府与职业教育界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加强政府干预,努力扭转这一状态。从目前来看,这一干预已取得了积极效果。

  2.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民主一直是美国教育追求的目标,但如果不能协调好民主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就有降低教育质量,带来严重后果的危险。这也是美国各界所担心的,"在美国,有3/4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中学生没有达到毕业水平,并且许多人没有获得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所必需的学术能力和最低的岗位技能。"大量的美国青年,特别是处境不利的学生、少数民族的学生以及残疾学生,未完成中学教育"。这些例子充分反映了美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STW策略的选择,也表明美国政府已开始严重关注这一问题。这一策略,与《目标2000》(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 of 1994)一起,必将给美国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3.职业教育本身的问题尽管美国于80年代起,便开始从振新经济的高度来发展职业教育,但是成绩有限。"美国一直缺乏一个综合的和内在一致的体系,帮助青年获得知识、技能、能力以及进入劳动力市场所需的信息,这些是从学校到工作的有效过渡和继续教育与培训所必需的",STW策略的选择,也表明美国政府已深深认识到其教育体系的这一缺陷,并已着手进行改革。

  综上所述,STW策略的选择,表明美国政府确已抓住了其教育体系问题的症结,并开出了良方。在各界的合作下,这一改革将促使美国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STW策略的选择,把美国的产学合作推到了一个新阶段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然是学校与雇主密切合作的结果,德国便是一个典型实例。因此,二战以来,美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一直强调产学合作,但效果并不明显,雇主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十分有限。这次的改革,选择STW策略,把产学合作置于了核心地位,并用法律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广,必将把美国的产学合作推上一个新台阶,进而促进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从上述有关数据可以看出,迄今为止,美国雇主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确实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美国毕竟有着与德国、日本完全不同的文化,因此其产学合作到底能推进到什么程度,现在下结论似乎为时过早,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