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全政)日前,山东省举行2002年首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招聘场面异常火爆。其中,在一条“教你一项技能”的横幅下,济南市房地产业技工学校的摊位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他们不是来招聘人才的,而是来招生的。
招聘市场来了招生的,并且是一所层次较低的普通技工学校,招生对象又是那些“天之骄子”们,这一现象所折射的学历与能力的转换,意味深长。据《齐鲁晚报》报道,潘杰是济南机械职工大学专科毕业生,学的是机电专业,可拿着大专证书找工作,却频遭冷遇:搞科研,单位嫌大专层次不够,到一线又缺乏动手能力。经过慎重考虑,潘杰选择了济南锅炉集团技校的“高级焊工”专业,两年毕业后可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潘杰觉得自己真正有了一技之长,有了用武之地。
据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1年全省有近千名大中专毕业生上技校。
去年9月,已工作3至5年的36名本、专科毕业生,考入济南市房地产业技工学校,进入该校的物业管理专业学习。大学毕业生“回炉”上技校,一时令许多人大惑不解。如今一个学期过去了,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这些大学生心态平静,学习相当努力,对未来充满信心。
有学历有能力才更具吸引力
经过几年工作岗位的磨炼,某经济学院本科毕业生王金新说,上了几年大学,很多东西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有一种“白学”的感觉。某大学毕业生孟飞说,他学的是企业管理,教材讲的多是理论,到企业以后对不上号,不知该怎么干。
相反,技工学校突出实践教学、实地操作、边学边干的模式对他们都颇具吸引力。他们说:“大学毕业的学历,加上熟练操作的能力,单位一听就愿意接收。”
大学生们对大学和技校的适应能力也作了一番比较:大学上一个专业,用一本教材,几年不动;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去基层、去生产单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生产往往是随行就市的,对此,大学则表现得尾大不掉,而技校则能轻巧转向。济南房地产技校沈灏副校长的一番话,对此作了诠释,他说:“设置物业管理专业之前,学校专门派出两名教师跑市场,几个月时间一连跑了130多家宾馆、大厦、新建居民小区,感到物业管理人才奇缺,于是我们请来省里的一批专家、权威执教。4月份筹划此事,8月份面试、考试,9月份就如期开学了。”
大学生择业变得务实多了
曾几何时,大学生自我标价偏高,择业中的理想成分偏多,比如将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外企,作为追求的目标;至于下基层,连想都不去想。
可是,现实总让他们难如愿。一是上述单位要人极其有限,二是基层经济单位的老总和老板们选才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他们讲高学历,供需见面会上大专、中专毕业生来摊位前咨询,连眼皮也懒得抬一下。如今不同了,认识到学历高代替不了操作能力高。那些尽管学历不高但动手能力强、工艺水平高的,也是适用人才。
据他们反映,大学生们择业观念这几年走了这么一条轨迹:开始是进大城市,讲究地位和舒适的工作条件,后来变成讲究薪水多、待遇高的实惠条件,现在则更多地渴望有一个适合发挥自己才干的岗位,做出成绩,回报社会。
努力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大学生上“技校”,也让人感到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已成为正常的调节举措。一个人想在一个岗位上,凭着一种技能端一辈子饭碗,已不大可能,继续学习必然成为劳动者的一种内在要求。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迅速更新,继续“充电”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但是目前继续教育的开放度还很小。大学生们反映,上“技校”,是从报纸上看到广告才找来的。
可见,到哪里去上学?哪个学校有什么专业?需要进修的年限?社会上的人们是不得而知的。
从总体看,目前继续教育的机构不完善,队伍不齐整,办学体制没有理顺,教学各自为政,质量要求既缺乏必要的统一管理,又缺乏严格的评估标准。
继续教育应该是在政府统筹下的社会行为。各地教育部门要办,社会力量也要办,而且还应有所作为。(本报记者 赵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