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职教新闻
学历核查是程序正义的必然要求
2002-11-20    杨耕身

字体大小:

  据11月16日《南方都市报》消息:全国首次司法考试已完成最后的审核工作,广东省1800多名过关者中,有16名考生因未能通过学历真实性审核而落马,其中获得294分的“状元”宋某的学历被鉴定为无效。广东省国家司法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指出,核查考生学历的真实性仍是明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具有教育部门认可的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员,才能参加司法考试,任何人都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地区最高分获得者因为学历无效而被拒之门外,让人深感惋惜。但在惋惜之余,我不禁要为国家司法考试这种严厉的学历核查叫好。在我看来,这种将无效学历的使用者拒之门外的做法,显示了国家选拔司法人才不“惟分取人”的一面,更好地体现了司法考试的公正性以及司法的威信。

  司法考试是为了考查应试者的专业水平,但是也应该看到,它所能考查的,仅仅是专业水平而已。司法考试就是要为国家挑选未来的法官、检察官或律师,专业水平固然不可或缺,但显然不是社会对一个法官、检察官或律师所期求的全部。这其中,从业人员良好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以假的、无效的学历参加考试,让人有理由怀疑他是否会有机会主义的倾向,进而怀疑其道德素质的高低。法官是更需要体现公信力的职业,一个假文凭的使用者如何能够取信于人?就一种社会心理而言,我们是宁愿相信一个虽然专业水平很高但却是假文凭使用者的法官,还是愿意相信业务水平“够用”但更加诚实并且有相当教育背景的法官?

  有人借此以机会平等为由,对将学历作为司法应试的“门槛”表示质疑。固然,社会上是存在重文凭轻能力的不良风气,但也不应否认,学历也是能力的一个方面。而现代社会精英司法的理念,注定了对司法人才的选拔范围是有限的。法学是博大精深的科学,司法活动是专业性极强的活动(首席大法官肖扬语),在以判例为法律渊源的英美国家,也将大学法学院教育背景作为参加司法考试的一个前提。正基于此,在今年2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司法部宣布,今后我国法官、检察官、律师的学历都应该在大学本科以上。

  事实上,司法考试对于考生学历的规定,以及在试后的学历核查,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背景,这就是多年来,我们忽略了司法职业的特殊性,对从业者的选任几乎无任何诸如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工作经历等方面的要求,使很多人未经严格选拔而进入了司法队伍。“先上车,后买票”的选任方式以及过低的准入门槛,不仅有损司法威严,还一再造成了司法不公。这样的背景驱使国家通过司法考试制度来建立一种必须的准入机制,而学历核查则是保证“入口”公平的因素之一。司法担负着维护社会公平的重任,从这点说来,强化对其从业者不论道德素质还是业务水平的考查,即便是矫枉过正,也是有益无害的。

  而我们既然已经确立了准入的门槛,那么严格的资格审查就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正义。离开了这个程序正义,建立“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只能是空谈。在这方面,只要对方是非诚信的,不管其考分多高,都必须严格拒之司法队伍之外。否则,诚信尚不可得,司法的公正又从何而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广东:因学历无效 司法考试“状元”被摘帽
· 郑州大学尝试诚信考试:58人考场无人监考
· 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编写工作开始启动
· 明年3月下旬举行首次国家司法考试
· 西安街头:不法分子贩卖律考题
· 首次国家司法考试明年3月举行
· 国家司法考试本月15日起开始报名
· 命题组成员真敢给辅导班出模拟题吗
· 国家司法考试:1月30日前报名即有效
· “法大律舟”培训班名不副实 找谁说理?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