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职教新闻
百名专家学者盘点:2006中国职教从沉默走向活跃
2006-12-18  中国青年报  原春琳

字体大小:

  亮点:中职高职教育占据高中和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中央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越来越落到实处;半工半读试点揭示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学校自主招生从淘汰选拔转向自主选择

  问题:重规模,轻质量;政府热,企业冷;学校热,社会冷;口号多,资金少;有文件,缺落实;有精神,缺法规;有发展,少创新等,仍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瓶颈

  2006年的中国职业教育有哪些热点和亮点,呈现了哪些特征和走势?17日,全国百余所知名职业院校校长、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在中国青年报社,对此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和盘点。由中国青年报社和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主办、重庆市永川市协办的“2006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随之圆满落幕。

  在校长、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研讨的基础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邢晖研究员,专门以报告的形式点评了2006年的中国职业教育。她认为:2006年的职业教育一改以往沉默的形象,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中央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上分别占据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越来越回归其本质。

  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央的信号灯越来越亮,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从会议精神到财政投入越来越落到实处。今年,全国有20多个省、自治区、市政府以及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先后召开职教会议,落实全国会议的精神。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各地安排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资金达200多亿元,地方财政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的工作经费近8亿元。二是半工半读发出了质量信号,前不久,教育部出台政策,在全国107所职业学校试点半工半读制度,这一制度除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三是自主招生从淘汰选拔转向自主选择,一方面,使学生变被动选择为主动选择,并且提前拿到录取通知书,对学生、学校无疑都是提前吃了“定心丸”;另一方面,也使学校把握了考试招生的自主权,对考生的规格、数量要求等都可以自行把握。四是大职业教育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以技能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紧紧相联,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正互相渗透。

  同时,2006年的职业教育发展仍面临一系列值得重视的问题和瓶颈,如重规模,轻质量;政府热,企业冷;学校热,社会冷;口号多,资金少;有文件,缺落实;有精神,缺法规;有发展,少创新等等。

  在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清华IT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孙元凯,分别作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IT职业教育与就业》的主题演讲。专家学者还和在座的校长、负责人一起,就中国职业教育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徐文新就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积极为职业教育发展搭建平台等话题作了讲话。论坛由《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主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用好“法律红利”,以更高标准建设国家职教高地
· 数字技术为职教发展插上“新翅膀”
· 职教看深圳:“中国特色”还是“世界方案”?
· 播专递课堂之种,植涉农职教之树
·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职教扩招 200 万,学什么?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 谢俐:落实职教20条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 周衍安:着眼未来产业场景推进职教信息化
· 北京职教试点“隐性能力”培养
· 依法治教助力中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职教体系
· 职校生实习应回归教育本义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