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与卫生部12月6日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宣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显示我国正在通过教改、医改“两手抓”,缓解存在多时而未解的“全科医生荒”。
相关内容>> 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召开 刘延东作出批示
“全科医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成为当前建设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瓶颈。”卫生部部长陈竺说:“在构建全民医保体系的新时期,设置全科医生对建立基层卫生服务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慢性疾病的有效防控以及医疗费用的控制都有积极作用。”
全科医生在中国已出现20多年,却至今不大为国人所知,甚至被人与“赤脚医生”联系在一起。来自卫生部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疗科职业医师数仅有8万余名,仅占医师总数的4.3%。而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占医师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以上。
陈竺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全科医生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病人康复及转诊、疾病预防及控制等负有重要职能,居民80%的健康问题在社区就可得到有效处理,全科医生也因此被誉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长期以来,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医学教育层次多、多种体制并存,医学毕业生临床特别是基层服务能力不高,难以取得民众信任,民众普遍小病大看,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和大医院规模迅速扩张,形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和农村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局面。
“实践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严重短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必须加快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今年7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对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作出顶层设计,规定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