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有门路,发展有基础,特别是直接就业能适应工作岗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这是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内涵发展、学生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职业院校要首先考虑学生需要,通过企业支持和政府引导,提高学生就业和发展能力,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现在正是职业教育招生的旺季。职业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事业,主要指向学生、就业市场、政府三方。只有做到三方都认可和满意,职业教育才能彰显其生命力,充分实现其功能价值。
目前,困扰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就业市场、政府这三个服务对象满意度之间的不对称、不和谐。
表现之一是职业教育的“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不一致。首先是“生源市场”不旺,学生需求不热,招生难。一方面,职教生源质量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校期间文化课和专业课兼顾,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并取,还要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这对学生、对学校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次是“就业市场”表面需求旺,实际满意度不高。中职学生连续几年不低于95%的就业率、许多行业企业的技术人才缺口大、一些地区高薪招聘高技能人才,这些都说明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渴求。但有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初次就业的薪水偏低、强烈的学历补偿欲望导致转岗、再就业能力不强以及企业对职校生的录用不乏短期行为,这些都说明用人单位对职校生的怀疑态度。
表现之二是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目前,国家从经济社会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推出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使职业教育规模大幅度增长。2007年中等职教招生达到810万人,在校生接近2000万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涌现出一批强校名校,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政府行为和国家责任取得显著效果。但一部分学生和家长仍不能正确看待职业教育,“上普高-升大学-白领人-地位高”,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意识。
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院校,要解决上述问题,平衡点是提高质量,根本点是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与经济联系的直接性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用性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和复杂性,需要顾及三方面服务对象,尽可能满足三方利益。
首先是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直接服务学生间接取得家长的满意。以学生为本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如何吸引学生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培养学生是职业学校工作的核心与追求的目标。学生就业有门路,发展有基础,特别是直接就业能适应工作岗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这是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其次是用人单位认同。满足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方针目标。现实中,职业院校面临诸多考验:专业设置能否与市场需求接轨,课程设置能否与工作需要衔接,培养模式能否适应岗位需求,学校发展能否得到企业支持,人才层次规格能否让用人单位满意,这些都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生命元素。最后是政府认同。职业教育受约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文化与科技发展,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要做到三方认同,一靠政府引导。政府要通过法律、经济、政策的杠杆,引导人们传统观念的变化,比如提高蓝领工人的地位、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效能、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建立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对职业院校适当倾斜扶持等。二靠用人单位支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让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学校的办学、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基地建设、课程改革等过程之中,最大可能地实现“适销对路”。三靠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态度。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智能特点选择上哪个类型的学校,而不是脱离实际盲目追求“普高”和“大本”。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最重要的是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自觉地关注可能就业的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的职教发展规模达到外延发展的新高度。但做大不等于做强,要做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较大幅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品质。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内涵发展、学生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职业院校要首先考虑学生需要,通过企业支持和政府引导,提高学生就业和发展能力,获取企业认同、国家满意,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作者:邢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职教学会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管理委员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