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症结所在: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需求日益旺盛的新形势下走入低迷,其症结在于指导思想、工作措施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一)办学指导思想急需调整。
农村教育要转轨的指导思想,即从升学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指导思想,应当说已经越来越明确。但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说办学定位问题,显然没有很好解决。主要表现:一是对“农”字的理解太狭窄,往往局限于传统农业;二是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太落后,仍然局限于培养“不离土、不离乡”的“扎根派”;三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划分不科学,统计口径仍然局限于县及县以下,实际上城市里许多职业学校、大中专学校、民办学校主要招收的都是农村学生,仅以合肥市四所中华职业学校为例,2001年四校在校生7000余人,面向农村招收的学生占85%以上;四是对农民和就业市场的新需求不适应,仍然在开办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对农民青年毫无吸引力的传统专业;五是把农村职业教育局限于高中阶段或者职业高中,忽视了大批不能升高中阶段的初中毕业生,而这些占初中毕业生60%以上的农村青年更加迫切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有资料表明,外出打工或在城市就业的农民青年80%以上未经政府组织或介绍,其中在打工前经过培训的农村青年80%以上未经政府所办职业学校的教育培训。
调查还表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景气,间接影响到“双基”成果的巩固,主要表现是升学无望初中生的隐性流失问题严重。隐性流失是指,虽有初中毕业证书,实际上没有读完初中。2000年安徽全省初中毕业生98万人,高中和中职招生43万人,2001年全省初中毕业生100万人,普高和中职招生10万人,每年至少有50-60万名初中生未能继续升学。这部分升学无望的初中生,往往从初二起就不再听课,照交学费,保留学籍,以换取文凭,这类流失现象到处都有,多的地方流失率至少在30%以上。如明光市初中98年招生进校8000人,2000年毕业时参加中考却只有2000人。
长此以往,我们的农村职业教育甚至整个农村教育将是没有出路的。陶行知先生在七十五年前就已经尖锐指出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的严重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解决。如不重新端正指导思想,解决好存在的诸多问题,或者直接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竞争力,或者致使农村职业教育痛失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或者致使政府丢掉了农村职业教育的阵地,甚至会因此而把握不住对当代农民青年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管理。我们必须为此而警醒,尽快统一认识,尽快改进我们的工作,努力把农村职业教育办成黄炎培、陶行知两位老先生所理想的那样,真正成为“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教人生利”的教育。
(二)办学模式僵化的弊端亟待克服。
安徽农村职业学校绝大多数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基本上来自普通中学和普通中专,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不适应。专业定向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行业结构变动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同一行业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变动之中,几年、十几年一贯制的专业定向教育模式,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劳动力数量、质量、类型、层次、结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典型调查,有55%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虽然有用,但对就业来说还不够;33%的学生认为现在学到的知识技能与将来就业不适应;66%的教师认为专业定向教育模式削弱了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已不能适应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60%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知识面窄,技能单一;80%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另据合肥市长丰县庄墓职高对86—96年877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技能,其所从事的岗位工作的适应性仅占15.28%,基本适应的也只占14.6%,而不适应的高达70.11%。
办学模式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追求学历层次带来的负面效应。职业教育起步阶段不少地方往往是从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压缩普通高中入手。这对于改变当时单一的教育结构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地方只讲高中阶段普教与职教的比例,忽视了大面积的实用技术培训。同时,随着高中阶段的扩招,原来一些希望通过上职业高中取得高中阶段学历的初中毕业生不再受普高计划的限制,有了更多的选择,加上一些职业高中专业教学和文化教学都很虚弱,学生及其家长都觉得选择普高更好,这对一些本来十分虚弱的农村职业高中无疑是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三)对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高等职业院校扩招和职业中学对口招生规模的扩大,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的比例逐年增加,对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应当是利大于弊。但从调查情况看,在贯彻执行中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一是对“两高”存在片面的理解。一些地方的领导把其中的高中阶段教育仅仅理解为普通高中,这种理解甚至出现在一些党政领导重要的工作报告之中。二是对农村职业教育难得的发展机遇没有很好把握。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放松了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统筹不够,对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放任自流,招生部门只抓普教招生。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再次抬头,有些地方甚至面临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的危险。三是农村职业教育仍然被曲解为终结性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未能形成体制上的联系和沟通,“立交桥”尚未构建起来。当前高等职业学校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用于对口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很小。四是崇尚高学历的舆论导向愈演愈烈,充斥报纸、电视是博士生、博导、高考状元等等,而对职业教育、对普通劳动者、对“行行出状元”的宣传十分薄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