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深化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完善“三教统筹”的对策和措施
实践证明,办学模式传统化,教学模式普教化,丢掉了职业教育的特性,农村职教就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深化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重新确定“三教统筹”的内涵和完善机制的措施,重点是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农村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是大势所趋。农村九年义务阶段的劳动技术教育课,是提高学生职业教育意识的预备教育,也是发挥农村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措施。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大部分农村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开课率很低,劳技课得不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中学生过早专业化对他们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处在高科技发展和信息化的时代,削弱和减少劳动技术教育的课时,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劳动技术课不仅侧重于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人民的感情、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中小学主对科学技术学习的兴趣,以及技术意识、技术悟性的适时养成,为学生以后进行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必须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
二是处理好农村职业教育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构建完整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农村初级职业教育的实施,可以依托乡镇现有中小学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其他教育资源,与抓好农村大量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紧密结合,以教学促普及,以普及促教学。农村中级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继续坚持上挂下联的成功经验,同时在体制创新上迈开步子。县、市职业教育中心与高等院校可以联体、联利、联合发展,可以从股份制的角度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职教体系,还可以探讨对职业学校实行兼并、租赁和托管的形式,使一批农村职业学校的资源真正能够发挥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职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要克服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化”的错误倾向,把它纳入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快开通职高升高职的直通车,使高等职业教育从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调整为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且不限于专科层次。
当前,一些职业学校在生源困难的情况下招收一批“综合高中”班,这也是学校为求生存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这种“综合高中”班,一类是专门为了对口升学而办的应考班,一类就是为了发普通高中文凭的普高班。我们认为,这一倾向值得研究和重视。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不可能都上高等学校,进行综合改革,渗加一些职业课程,是完全必要的;而在职业高中办普通班,这种“综合”只能是倒退,对于这大多数职业高中来说,学校的条件、师资、生源都不可能回到普通高中的老路上去,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而单纯为了应付对口升学的应考班,也是偏离职业教育的方向,可能将职业学校导入误区。
三是要处理好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关系。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环境、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密切 相关,离不开各种要素的综合效应。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社区内统一协调,统筹规划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城市职业教育资源比较丰富。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有些资源正处在闲置状态。城市中的职业教育资源可以下移,面向农村招生,学校之间也可以实现对口支援和手拉手活动。城市的职业学校在教学设备、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一些中心城市可以利用自己的远程教育的优势,开通面向农村的网络学校,为农村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现代农民,并通过网络把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及时传播给农民,为他们脱贫致富服务。
还要积极借鉴众多民办学校的经验,在学制、办学模式、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改革创新。安徽省新华电脑学校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电脑应用人才、网络人才教育基地。十余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数万名电脑科技人才和操作能手。现已拥有先进的多媒体电脑1200台及大屏幕投影室8间,多媒体教室、网络工程室、安装调试室等现代化教室40余间,电子分频140台,可容纳3000名学生同时学习。1994年-2000年,先后被美国微软、NIT、Adobe、Macromedia、COREL、金山等国际电脑权威机构授权为定点培训及考核基地。该校学制灵活,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也有电脑、网络资格证书培训;办学模式灵活,有常规班,也有不定制的学分班,随时可以入学,适应了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层次需求的城乡青年,很受社会欢迎,其中经验值得借鉴。
(三)坚持农科教结合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明确结合的重点和重心。
安徽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农科教等方面工作的结合点放在农村职业教育上,比较容易成功。过去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在农村实施的“燎原计划”、“丰收计划”和“星火计划”,以项目带技术,以技术促培训,以培训带推广,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认真汲取这些成功的经验,同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台湾的职业教育培训配套措施就很值得借鉴,其做法是,实行教育培训合格证书发放与资金支持相结合,对获得就业准入资格的农民,政府和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并由农民协会作为中介组织实施、跟踪服务,以资金、技术、就业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农户缺技术、缺资金、缺经营管理能力三个问题,比只解决了单一的技术问题,成效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