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黄玥 贾可纯)月饼搭上传统电商,月饼企业钟情微信公号,私人定制月饼传遍朋友圈……今年的传统中秋节亲密邂逅了“互联网+”。
早在中秋节来临一个多月前,月饼市场就已悄然升温。各种各样的月饼礼盒全面上架,“互联网+”为传统月饼市场找到了突破口。月饼商纷纷触网成功,月饼市场迎来“复苏”。
电商平台销售因成本低、覆盖面广等特点,成为月饼企业青睐的渠道,不少月饼商开通微信公众号,开发微商城,在手机终端销售月饼。许多百年老店也搭上了“互联网+”这艘大船,推出“抢月饼红包”“月饼0元购”等线上活动,提升品牌在年轻一代群体中的影响力。
如果说百年品牌线上销售是一场革新,那么“私人订制”月饼的出现可被称为月饼界的“工业革命”。独一无二的印花、外形和馅料,创新元素满足了顾客多元需求,受到个性化消费市场的欢迎。
随着尖端技术的出现,“3D打印月饼”也进入了人们视野。杭州时印科技有限公司推出首批3D打印定制月饼,用互联网思维短时间内完成批量生产,使顾客得到很好的产品体验。
除月饼之外,各种“线上过中秋”的网站点燃人们庆祝节日的热情。网站上除了介绍中秋传说及古代诗词外,还有“自由市场”“中秋贺卡”和“给嫦娥起新名字”等现代气息浓厚又有趣的互动活动,十分吸引人。
中秋节与“互联网+”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互联网和传统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二者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互联网因传统文化更加文明、理性、有序,传统文化因互联网更加生动、丰富、亲民。
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在中秋节中能选择更多庆祝方式。中老年人也开始频繁接触新技术,QQ和微信的互动渐渐取代传统书信和电话沟通。两代人的交流也因移动互联网的牵系而变得更自如。
不仅是联系和沟通,传统节日里的祝福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朋友圈上分享节日图片,与微博好友一起吐槽五仁月饼,朋友之间不再送月饼而是改送月饼券……用“互联网+”新习俗表达祝福,正与“赏月”“看灯”一样,成为中秋的文化内涵。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曾强调,“科技与文化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更大的发展。”因此,传统文化要想走出去、传承下来,需要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特徵的新兴载体做“引擎”,才能使传统文化传播更快捷、更广阔,文化情感体验效果更佳。
不过,“互联网+”给传统节日增添乐趣、注入新元素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
“想买高价月饼?网上有。担心被人知道?快递礼品能改名。有了月饼券不想提货?放心,可回收……”当狠刹节日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让“天价月饼”量价齐跌时,它们悄悄转战电商平台,暗推公款采购方案。“网络腐败”问题凸显,亟需监管之手伸向“网络空间”。
除此之外,许多人也担心传统节日会被互联网所终结,有了互联网工具之后人们不会选择回家团聚。
其实,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绝不会因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而消失。互联网的发展不会引起传统节日衰落,相反能通过丰富形式、增强联系纽带、推动传承,使传统节日重新繁荣,也让人们的乡愁有了沟通消解的网络通道。
从这些意义上讲,互联网的深度发展,恰恰让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为传统节日注入活力、注入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