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专题 > 教育改革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要效率也要公平
2013-11-28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已经进行了十余年试验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在经历了最初几年的盲目竞争,以及诚信与公平危机的洗礼后,近年来已越来越朝理性、科学、责任、担当的方向发展。

  自主招生的意义,在于对素质教育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有效践行。标准多元、人才多样的高校自主招生图景的五彩缤纷,显然胜于学业优秀但人才单一的寂寥黯淡。

  近年来,每至岁末年终,总会形成一股讨论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热潮。日前,清华、北大等高校密集出台2014年自主招生政策,对应教育部保送生制度调整,将失去保送资格的优秀学生纳入自主招生计划,并加大对弱势群体及贫困地区学生的招生倾斜与教育援助,再次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推荐专题>>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核心内容 改革亮点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自2001年试行以来,因有利于优势家庭子女和城市考生,其科学性尤其是公平性饱受争议与质疑,难堪其忧,最初几年的试行结果几乎引来一边倒的质疑声。令人欣慰的是,在经历了最初几年的盲目竞争,以及诚信与公平危机的洗礼后,近年来,其已越来越朝理性、科学、责任、担当的方向发展。自主招生改革正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探索之路上平稳行进。

  当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继教育规划纲要之后,再次强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学校依法自主招生、逐步推行普通高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等方针政策,提示我们应更加关注自主招生政策的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清华、北大等高校2014年自主招生新政,明显散发出较以往更为浓厚的公平气息与科学色彩:日渐完善自主招生面试环节,对学生的评价越来越综合、灵活、生动、立体,力图做到对考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改革的透明度逐年加大,使招生腐败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舆论监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大学与中学的互动关联更加密切,不同教育阶段得以更好地合作与衔接。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逐年加大对弱势群体及贫困地区学生的招生倾斜与教育援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旨在对因教育资源、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因素造成的竞争起点不公平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纠偏。如在针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考生的优惠政策中,北大将在中学资格审核、学生考核等环节中适当照顾农村偏远地区生源;清华、上海交大等六所高校共同实施的“自强计划”则规定,明年的实施范围将由以往的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加至832个,同时增加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不在以上区域的全部乡镇农村中学也首次纳入“自强计划”候选人推荐考察行列。

  虽然自主招生面向的只是少数考生,虽然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存在诸多弊病与问题,远非一个仅在数十所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改革所能解决,但自主招生改革探索的道路及践行的理念,却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与普适性。在我国高校招生未来必经的改革之路上,自主招生改革无异于一支为大部队扫清顽固堡垒的急先锋与先遣队。

  自主招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为试点高校选拔优秀生源,而且在于有力推进高考多元化与多样化改革探索,更在于有效践行素质教育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此,尽管目前自主招生改革直接涉及的范围与数量非常狭窄和有限,但其弘扬的理念与产生的影响却积极而深远。

  需要注意的是,囿于陈旧的人才观念、公平公正质疑的困扰等,目前的自主招生改革尤其是涉及推荐环节的改革,仍难以摆脱“分数优先”甚至“分数至上”的窠臼,选才标准仍唯考试分数或学业成绩是从。今年北大提高“校推生”的成绩要求,将由以往的位居全年级前5%以内提高到前1%以内便是力证。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在遵循“择优录取”的基本原则下,对一些特长显著、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也可实行自主录取甚至破格录取。但“分数优先”和“分数至上”的窠臼,显然很有可能堵死多元录取的道路。今后的自主招生改革应该在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制定出更加多元、多样的政策,这样才能真正践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并有效地将中小学教育引导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

  公平的实质并非“一刀切”式的整齐划一,而是使真正的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虽然自主容易滋生腐败不公,但自主与公平并非绝然对立,只要程序公正、信息公开、机制透明,腐败与不公是完全可以抵御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标准多元、人才多样的高校自主招生图景的五彩缤纷,显然胜于学业优秀但人才单一的寂寥黯淡。(郑若玲 作者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27日第2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希望各界为自主招生改革创造宽松氛围
· 教育部制止自主招生“高考化” 改革试点已10年
· 自主招生改革新在何处?专家:不会改变应试教育
· 安徽省开展2012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
· 北大复旦等4所高校表示 2015取消高校自主招生联盟
· 北大清华等高校自主招生启幕 多所高校“扎堆”开考
· 今年高校自主招生收官
· 高校自主招生陆续启动 奥赛生仍是重点选拔对象
· 高校自主招生今年取消“校荐”
· 高校自主招生频现负面新闻 信息不透明是主因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