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专题 > 教育改革
坚守教育常识才有真改革
2014-01-10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吴结 绘

  教育是一项繁复的社会工程,各地都在进行各种尝试,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期望能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而创新本身,也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有的轰轰烈烈、名声在外而缺少实际效果,有的脚踏实地、不事张扬而追求真正发展;有的大玩“跨越”、讲究“噱头”,喜欢给自己的改革冠以新鲜响亮的题目,有的则并不固守常规地认真抓常规、并不摒弃传统地推陈出新。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行为和效果。 

  只创办三五所示范校? 均衡就是发展每一所学校

  在区域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很多地方采取了这样的做法:狠抓三五个示范学校,在政策制度、硬件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对这些“宠儿”网开一面地大力倾斜“喂偏饭”。这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的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本地区打造出了一批拿得出手的“名片”式优质学校,因而这也常常成为诱人的“出政绩”的发展模式,但均衡哪里去了? 

  地处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地带的襄城区没有走这条路。从2008年开始,襄城区一直努力让每一所学校都实现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区域内整体均衡。这也是襄城区一直大力提倡遵行教育常识、按教育基本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5年来,全区近百名统招教师全部充实到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结队帮扶、启明星计划让城内的名师、名校长下到了农村,而且一待就是三年;“跟岗学习”、挂职锻炼让农村教师、学校管理者接触到名校的先进理念;“城乡互动”、“联片教研”让城市与农村、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有了共同的研训平台;名师工作室、讲师团送教下乡、同课异构、菜单点课让农村学校教师有选择、有鉴别、有目标。现在,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分片捆绑、联片互动,襄城教育基本实现了区内学校在理念、资源、管理、成果上的共享,有效地构建起城乡教育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校园面貌改变了,学生实现回流了,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多次出现在农村学校,让农村教师的自信心不断增长。 

  不“建模”就没改革? 让学校按各自的方式前行

  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之下,改革成为时尚。教育界人心思变,每年都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育流派和教学模式。据统计,仅语文学科见于典籍的教学模式就有3600种之多,似乎只有推出一种新模式才能算得上课改的成功。 

  襄城教育也曾经有过“建模”的冲动。但教育的常识告诉我们,模式不过是手段,它是教育理念的外化。与其构建那些昙花一现的模式,不如坚守教育的常识,踏踏实实搞真改革。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只要有助于推行课改核心理念的尝试和做法,无论新旧都可取。比如,集体备课必须坚持,但在精心预设的同时留足给教师个性化发展和课堂生成的空间;讲授是教学的形式之一,不能完全废弃,要精讲点拨,尽量将课堂还给学生;作业有作用,但一要精选,二要形式多样,三是坚决不使用教辅资料……在这种思路下,区内昭明小学将图书馆搬进了教室;33中让学生参与备课过程,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导教”;实验小学的老师认为师生快乐学习的课就是好课;23中利用微课程研究“以研促教,以研促学”;家长共读、各种实践活动成为襄城学生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尝试和改变只基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襄城教育5年来没有推行任何一种大而化之的模式,但却形成了“一校一个特色,每个学校不重样”的个性化发展局面。 

  与考试无关的事就不做? 教育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比他的学科成绩更重要,这是我们坚守的又一个常识。因而在襄城区教育界有个规矩:与中考高考无关、但与人的发展有关的事情,必须坚持做。也正因为此,才为襄城区造就出一批“胆大”的校长和独具个性的学校。 

  比如,襄阳7中压缩计划外招生数量,将一栋教学楼改造成了学生社团活动室,每天下午都开设一节课外活动课程;25中在生源不断增加、教师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毅然腾出10多个房间用于学生科技活动和科技作品展示;新集中学的学生在田间与茶场触摸农村……因为课程丰富多彩,襄城的孩子是快乐的。 

  在对学校的考核上,我们淡化过去的成绩排名,大幅降低中考、高考成绩的占比,而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学生个性发展等都被纳入考核范围。为让每所学校都能处于一个起跑线上,各校都自订目标,校长们每学年在论坛上展示自己的规划,教育局则在年终根据各校的落实情况评分。这样,考核由跟别人比变成了跟自己比。 

  所有的这些措施都旨在让学校不仅仅只盯着升学率,而将更多精力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上。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这是台湾对教育目的的解读,我们认为这也应该成为全体教育者共同坚守的教育常识。 (赵广成 作者系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教研室主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共教育部党组: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 以“高品质”激荡起教育改革的澎湃春潮
· 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
· 2021:教育部多向发力促改革
· 孙霄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 直面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中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改革时间”
· 12位委员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 教育改革,攻坚还要下功夫
· 教育改革发展大事回眸:这5年,中国教育日新月异
· 化解择校难题、提高教师待遇 中央发文深化教育改革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