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专题 > 聚焦两会
两会科技之声:抓创新是大道理,能创新是硬道理
2019-03-05  中国教育网  

字体大小:

  3月3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间”正式开启,关于于科技创新,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呢?

  一、重大科技成果关注度遥遥领先

  新华睿思大数据平台分析一年来的网上热点,数据涵盖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新闻网站等四个主要信息传播渠道,经过大数据系统的深度分析挖掘,生成反映传播热度的数据图供参考。

  来源:新华网

  二、政府代表: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

  蔡奇代表(北京市委书记):抓住五个关键 形成首都实践

  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既要只争朝夕、奋发作为,又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就是要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全力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让创新为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李锦斌代表(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抓创新是大道理,能创新是硬道理。我们全面推进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重点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着力构建由点到面、由中心到全域的创新网络格局,为打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大原动力。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去年以来,安徽深入实施科技攻坚,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与沪苏浙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为探索区域创新协作“长三角模式”作出安徽贡献。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我们瞄准科技成果转化这个世界性难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推进“三重一创”建设,重点发展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产业,着力打造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行业代表:创新创造未来

  李彦宏委员:人工智能时代要打破“数据孤岛”和“创新孤岛”


  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协同,更需要各界合力。李彦宏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跨学科领域的专家、人工智能企业代表、用户和公众等开展研究,强化企业担当。以技术创新和产业规范为引领,构筑人工智能竞争优势。

  李彦宏说,比行业竞争更迫切的,是找到更多创新点,创造更多价值,让技术更好造福社会。

  来源:人民网

  马化腾:关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加强中国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研究的建议


  马化腾认为,基础科学研究是创新的基础和原动力,亟需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将“国际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大胆迈进科学研究的“无人区”与创新体制改革的“深水区”,把中国真正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当前,国内的基础科学研究存在诸多挑战。我国基础科研领域的投入相对偏少,仍以政府资金为主,缺乏社会力量投入;没有形成以基础科研发展带动科技转化、产学研密切交流、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的创新机制的健康生态;科研部门的投入大多倾向于硬件等基础设施,在应用软件开发和信息管理数据库的投入较少。

  此外,全社会崇尚科学,尊重原创,保护知识产权,提倡契约精神的文化氛围仍需要加强。就此,马化腾提出五点建议:

  1.从国家层面推动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多元化

  2.畅通并理顺联合研发合作机制。

  3.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科学领域成果转化。

  4.建设科研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5.强化基础科学的普及和教育力度。

  来源:腾讯科技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戴继双:“产学研用”协作要再加力

  “我走访的不少装备企业,研发一个替代进口的拳头产品,从立项到成功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核心突破若单靠企业‘千里走单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戴继双认为,这既需要企业有耐得住寂寞的恒心,也需要强大外援,政府和社会科研力量要一起为重点项目核心技术研发使劲。

  “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不是说让企业单打独斗或者搞全能。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是更多依靠自身力量搞研发。即便企业‘引智借脑’,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也多数属于松散型或单项短期型,总体上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持续有效的内在动力。”

  戴继双不断补充着自己的建议,还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梳理出几个重点方向,希望用市场之手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创新战略联盟,使“产学研用”真正成为紧密协作、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共创市场的实体型合作组织。

  来源:经济日报

  四、学者代表:尖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施一公委员:尖端核心技术买不来,需要自己创造


  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尖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需要我们自己创造。

  “西湖大学的诞生不仅仅适应时势之变,更是一种教育之需。众所周知,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原创性的研究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可以这样说,尖端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也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创造,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施一公表示,这就应该是未来中国教育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是西湖大学创校的根本宗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科技创新链的“根”是科学普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4日在北京谈及科技创新时称,中国增强创新能力需重视基础研究,而推动科技创新链的根基是科学普及。

  潘复生认为,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核心技术的突破来源于原始创新。只有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下扎实基础,突破核心技术才有可能。

  潘复生特别指出,在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之前,还应加大科普投入,“这是一个链条,众人只有提高了科学素养,塑造创新理念,才会对创新源头的研究给予更多重视。”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五、科技秀场:厉害了,我的国

  张新民委员:海拔最高的引力波探测望远镜预计2020年启用


  全国政协委员、阿里原初引力波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新民2日说,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引力波探测望远镜目前已经在西藏阿里地区建成观测仓,预计将于2020年开启对原初引力波的追寻。

  “国家在基础科研领域逐步加大投入,不仅让大科学装置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为广纳人才打下了基础。”张新民希望,通过建设基础研究的一流基地、加强国际合作,把阿里建设成为世界天文观测研究中心。

  来源:新华社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嫦娥四号探测数据将向全世界开放,明年将发射火星探测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表示,目前对着陆区的地形地貌的探索任务已经完成了,下面玉兔二号正在向着陆点的西北方向前进。我们前几个月取得了很多科学数据,这些科学数据最近准备向全国和全世界开放。

  今年年底我们将准备发射嫦娥5号,明年将发射火星探测器,实现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深空探索永无止境,也充满挑战,希望全国的青少年朋友们,能够投身到这个伟大事业中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网

  政协委员宋纪蓉:将联合高校建立第一所“故宫文物医学院”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宋纪蓉表示,下一步,故宫博物院将和一些高校合作起来建立中国第一所文物医学院,它就是为我们培养更多实用型的、符合文物保护修复需要的人才,也就是所说的文物医生。

  宋纪蓉认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这就是我们的心愿。

  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包为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019年计划实施30余次发射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包为民3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今年将继续执行以北斗卫星组网、嫦娥五号探月、海上发射试验为代表的3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从发射频次上看依然处于高强密度状态。

来源:中国新闻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全国两会科技创新提法引期待
· 曹雪涛、王贻芳、葛均波……两会,科教界代表委员关注啥?
· 新信号! 科研经费要改“包干制”?
· 全国人大代表沈志强:适当宽容失败 助力科技创新发展
· 黄望明: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吃“技术饭”
· 科技让两会更精彩
· 两会访谈话科技: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如何让科技惠及民生
· 科技界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创新激励政策,说到我们心坎上”
· 霍金花代表:建立科研项目人员费用柔性管理机制
· 让新政落地,科研人员才有获得感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