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发展研究
学生欺凌与暴力能预防吗?美学者:培养同理心
2010-05-06    中国教师报

字体大小:

  面对校园里越来越多的暴力与欺凌,人们在问:教师能够及时干预,制止学生的欺凌吗?家长能否为遏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做更多的工作?能否在儿童的幼年时期便采取预防措施,从而杜绝欺凌分子的产生?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神经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逐渐达成一个共识,欺凌和其他类型的暴力,能够通过早期同理心(empathy,又译移情、神入、共情)的培养得以遏制。在过去10年,关于同理心——在对方的立场上感同身受的能力——的研究显示,同理心是所有人际社会交往与人的品行的关键。

  没有同理心,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聚合力;没有相互的信任,就没有不去谋杀、欺骗、偷盗、撒谎的理由;没有同理心,至多我们都是一个个自私自利的人,最差的状况,我们都是一帮极端反社会的人(sociopaths)。

  你可以被培养成一个斯巴达人,也可以被培养成一个雅典人

  文章说,尽管在西方的历史上,人性被视为本质上是自私的,但最近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具备同理心的能力被认定为大多数人天生就有,就连其他物种,如非洲的黑猩猩也天生具有同理心,它们会保护受不公正对待的其他同类,如果别的黑猩猩跟他干了同样的活但却没有获得同样的回报,它会拒绝接受它应得的回报。

  人的同理心的最早萌动通常出现在婴儿期:新生儿听到别的婴儿哭,自己也会哭,年仅14个月的幼儿就会主动帮助成年人触拿物品。在为他人提供帮助与妨碍他人的成年人之间,婴儿对前者有着明显的偏爱。

  但就像语言一样,这一先天倾向的发展也会受成长经历的影响。要找这方面的证据,只需回到古希腊,看看斯巴达和雅典的育儿经验。以英勇善战著称的斯巴达人,对统治阶级的男孩养育方式是,将他们置于一个冷酷无情的环境中,7岁的时候便将他们招募进训练营,让他们忍饥挨饿,逼迫他们利用狡猾的诡计去偷取食物,煞费苦心地培养出一代代残酷无情的杀手。

  而在雅典,未来领袖的培养则是通过更加平和与滋养的方式进行,在家跟母亲和保姆在一起,6岁开始学音乐和诗歌。他们成为民主、艺术、戏剧和文化的先锋。“就像杀人可以从小训练一样,同理心也是可以从小训练的。你可以被培养成一个斯巴达人,也可以被培养成一个雅典人——你还可以二者兼备。”普罗维登斯的非暴力研究与实践中心的执行主任泰尼·格罗斯说。

  今天的研究证实了古希腊人的直觉。童年——早自婴幼儿时期——是同理心培养的关键期。研究显示,幼年期遭遇过虐待、疏忽的儿童,年长后变得攻击性强、精神出问题、欺凌他人或被他人欺凌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儿童大得多,尽管不排除有的儿童有着惊人的韧性和自我康复能力,在经历过这些不幸后仍然发展得很好。

  仅仅是被成人疏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2007年,研究者公布了首个对孤儿院儿童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跟被家庭领养的儿童比起来,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儿童智商较低,身体发育较慢,对人的依恋存在问题,跟情感发育相关的大脑区域的功能也出现了差异。

  机构化培养(孤儿院)的婴儿没有过作为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的注意力中心的体验,照顾他们的是轮换的职工,这些职工注定不可能像父母那样用心。因此,孤儿院里的婴儿缺乏集中的、一对一的关爱和依恋,而这些是婴儿在其极端脆弱的年龄所需要的。由于缺乏这样的体验,他们从小得到的认识是,这个世界是冷酷的,不安全的,不值得信任。他们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而他们理解和认同他人的情感就经常性地出现问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学经验分享: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共情反应
· 王刚代表:通过法律手段惩治校园暴力
· 湖北发文:校园暴力学生屡教不改者转专门学校
· 山东严惩校园暴力犯罪
· 终结校园暴力还需哪些招儿?
· 人民日报:防治校园暴力,这回出招挺细
· 预防校园暴力需要课堂以外的努力
· 校园暴力事件被指趋向"规模化" 施暴者多为初中生
· 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
· 北京高院发布校园暴力犯罪案件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