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家论述 > 专家对教育的论述
孙莱祥: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反思
2002-03-01    记者 左春明

字体大小:

  记者(下简称记):在前不久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您的发言给人印象很深。我记得,当时您说了一句有争议的话:由于我们的传统教育教学太重专业基础因而步入误区,因此,我们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您问的那几个为什么,让人心里有些沉甸甸:

  为什么我们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为什么我们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么少、近于零?

  为什么近现代世界重大知识科技创新在原创意义上我们所占的份额那么少?

  为什么最能反映我国科技创新水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连续三年没有人得一等奖?


  孙莱祥(下简称孙):是的,我发言的题目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我是说,中国传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教学,一直以强调基础,强调基础扎实为其经验与骄傲,认为这是我们优势所在,也是中国培养的大学生在世界上站得住的地方。近年来数学、物理国际奥林匹克等竞赛中,中国学生大多名列前茅,甚至独占鳌头,超过世界教育、科技强国美国。但是我们为此而自豪时,不应无视相反的现实,除了上面所说的几个为什么,这里还有一组数字:1900—2001年诺贝尔科学和经济奖获得者全世界共534人,美国有230人,占43%,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获奖比例呈上升趋势,去年获奖的12人中,美国有8人,占67%。美国学校并不特别强调基础。为什么我们基础好却创新少,他们不特别强调基础却创新多?自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各自有历史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复杂因素,创新多少的原因绝不全在学校教师教学,但太重基础是否存在一些误区?我们的确应该反思。

  记:我注意到您说“太重基础”,其中的“太”字,是不是说重基础有个“度”的问题。

  孙:是的,创新必须以一定的基础为前提,问题在怎样算适度?基础的重要意义在于:任何学习、研究、开拓、创新,都有狭义与广义知识(包括思想、理论、技能、方法、工具等)的积累和继承。以他人、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为起点,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这种意义上,任何怀疑、轻视、削弱乃至全盘否定正确的、必要的基础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

  记:说到这儿,有些问题似乎有点模糊,比如,什么叫基础?

  孙:《现代汉语词典》里说,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对基础课的解释“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们的理论基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程”,即过去常说的“三基”。

  记:我们一直注重强调基础错了吗?或者说有哪些弊端?

  孙:我认为,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一是导致迷信权威、思维定势。即使是正确的必要的基础,也应讲究适度,否则就会产生副作用。这种副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基础不分析其来龙去脉形成过程,过分强调其系统、严谨和已有的贡献,又以灌输的方式要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结论,让学生惟基础是从,全盘接受,盲目崇拜,大脑几乎被条条框框框死了,被严谨的系统统死了,不利于创新。袁隆平正因为怀疑、不信、推翻旧的杂交水稻理论基础,才有自己的重大创新,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美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加速器发明者劳伦斯说:“在科学工作中,创造性思想要求看到以前未曾看到的东西,或者采用以前未曾想到的方法,这就需要从‘正常的’地方跳开并冒脱离现实的风险。”

  记:您这样说,会不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得出一切基础都不利于创新的结论。或是认为一切基础都不利于创新?因为有一个事实大概谁都不会否认,就是我们一些名牌高校的毕业生正是因为具备扎实的基础,即便是在工作变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还能在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上显示出很强的“后劲儿”。

  孙:要作分析的话,从创新角度讲,我们的学生后劲并不足,据我国一所名牌大学负责人说,他在征求美国同行对该校学生意见时,对方说学生基础扎实。看到我们很诚恳,后又说,我们的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分析、解决新问题上,似感不足。我认为这是比打基础更困难、更重要的能力,能否开拓创新,关键正在于此。

  太重基础的误区之二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真正抓好基础应是将该学科、专业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精心备课,融会贯通,简明扼要、引人入胜地讲深讲活,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和兴趣。但现在将加强基础简单化为,仅仅是读书数量越多越好,长时期大运动量强化训练,使学生疲于奔命兴趣索然。年级越高兴趣越少,不要说发现、培养、强化兴趣,连原有的兴趣也被泯灭了。我们几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深信不疑地强调所谓基础扎实、没完没了地打基础,还有多少注意力去瞄准创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