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题研究 > 04年两会专题 > 热点话题
大学生就业难症结何在?
2004-03-11    记者 张晓松

字体大小:

  “职业教育的情况先不要说了,你能不能先说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据我所知,现在有20%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就是50万人啊!照此发展下去,将来可能就是七八十万人。问题很严重!”

  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接过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葛道凯的话头,后者正应询介绍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

  10日上午的全国政协机关第九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全国政协委员、教育界专家、新闻记者,以及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官员,正就“关于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提案举行协商办理座谈会。

  葛道凯顿了一下说:“就业问题还是由我们学生司的陈处长专门解释一下。”

  此前,卢强等委员先后发言,问题直指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教育部学生司的陈曦处长介绍说:“形势确实比较严峻。去年,全国新增高校毕业生212万人,到年底还有近20%没有找到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教育是国家的事,就业也是国家的事;现在,教育还是国家的事,就业成了个人的事。教育部门、高校还是按照老样子办学,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找国家找谁?”贺大经委员说话时有些激动。

  “我同意贺委员的观点。”朱永新委员说,“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形成面向市场办学的机制,高校主要是对教育部门负责,而不是对学生负责”。

  一连串的问题揭示了当前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委员们低声议论,官员们侧耳倾听,记者们飞快地记录着,场内气氛紧张而热烈。

  陈曦表示,为帮助大学生就业,教育、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允许大学毕业生跨省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等。

  “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关键是要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徐匡迪再次插话道,“国家的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是否能落实?这些孩子一两年后打算从西部地区回来,我们能不能给他们安排岗位?他们会不会因为当地条件差而导致个人素质下降,无法继续发展,甚至比不上留在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同学?这些问题,我们要替他们考虑,要保护好他们的热情”。

  “就我们所知,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还有个怎样转变择业观的问题,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陈曦表示。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是有些困难,但教育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另一方面也应当体谅学生。”陈万志委员有不同意见,“现在,一个大学上下来就要花近10万元,这样高的投入,学生和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值哪能不高?许多学生找不到好工作就继续读书,就业期望值再次提高。这不仅进一步导致人才结构不合理,就业难度继续加大,也促成了教育高消费。”

  一直忙着低头记录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司司长于法鸣要求发言,他说:“教育体制要改革,大学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目前,社会上还是有许多空闲岗位适合大学生就业,比如民营企业、公共领域。”

  “我提个建议。”刘荣汉委员说:“教育部门在管理上要转变职能,高校在办学上要转变思路,大学生在择业上要转变观念,用人单位有什么要求我们还不知道。我建议,下次也请他们来谈谈。”

  一席话,赢得大家的广泛赞同,委员们纷纷点头称是。

  >>>进入两会专题报道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四川:大学生基层就业户口可“来去自由”
· 面向高校毕业生的"网上双选周"下周开始
· 重庆:8.8万大学生"挤"260家单位
· 人事部: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将在全国建立
· 南开大学就业服务:让学生帮助学生
· 2010高校就业趋势预测 航天工业就业火
· 快捷高效低成本 网上求职受毕业生青睐
· 校园招聘解禁 招聘网站边扩张边"圈人"
· 外地招聘团进京“团购”优秀毕业生
· 江苏毕业生找工作近八成选择留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