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题研究 > 04年两会专题 > 热点话题
大学生就业难,“坏事”里头有好事
2004-03-11    记者 翟帆 周飞

字体大小:

    从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形势似乎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今年的政协会上,这一问题也成为委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在委员们眼中,这是一件很好的“坏事”,说是“坏事”,因为从学生本人到家长、各级领导,都不愿意看到大学生无业可就、有业不就;而同时它又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择业观的转变,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

  就业形势怎么看?

  前不久举办的2004年北京地区毕业生专场供需见面会,一上午的入场者就达到3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很高,但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还是认为,就人才供求关系总量和基本格局而言,中国的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饱和”、“过剩”的程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高校毕业生仍然是短缺和不足的,大学生是财富而不是“包袱”。

  朱永新委员的这种判断基于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25岁至64岁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只有5.2%,而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美国为39%,日本为33%。2000年,我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05年,总体为大专一年级的水平,这一状态与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极不适应,也使我国在科技竞争力方面落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人口大国。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存在三对矛盾——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卢强对当前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概括,他认为,大量岗位缺人干,众多毕业生没事干,直接反映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党组书记徐永光则认为,从这三对矛盾中,还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的失业,并不是真的失业,而是在择业,主要是一个观念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得到不少委员的赞同,刘荣汉委员说:“大学生都是有梦想的,有的梦想比较浪漫,就要先梦游一段。我的小女儿2000年毕业,就在梦游,始终找不到她认为合适的就业岗位。”

  就业观念怎么转?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至50%是大众化阶段,我国现在只有17%,刚刚从精英化转到大众化的初级阶段。在这一转变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念出现问题也是正常的事情。”徐永光委员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就业的大众化,在这方面,学生,甚至学校、教师的观念都还很滞后。

  既然学生就业观念上存在误区,就要想办法扭转。朱永新委员建议,从中小学起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教育。一项调查显示,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数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过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只有2.8%的学生表示对高考时填报的专业“非常了解”,只有12%的学生选择专业是出于对专业的兴趣,不少学生走上社会时一片茫然,这说明,学校教育几乎没有把就业、创业纳入自己的视野。因此,就业教育的前移非常必要。在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毕业班向低年级辐射。在中小学,也应该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将学习过程与未来职业生涯联系起来。

  不光是学生的观念要转变,用人单位的观念也要转变。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说:“钢铁厂不能只选学钢铁冶金的人,也许你选学流体力学的,头一两年对工艺不太熟,但以后对你改进工艺大有好处;石油化工企业不一定只选石化专业的,如果选有机化学、表面物理的,将来在催化剂、添加剂方面可能比你学石化的要深得多,因为他的学科基础比你好。”徐匡迪强调,用人单位要有学科交叉的观念,不一定要求所学专业完全对口。国外企业用人,往往看重的是创新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民盟重庆市主委陈万志呼吁,要消除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为大学生就业清除障碍。“当前就业歧视普遍存在,包括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身材相貌歧视、经验歧视,等等。就业人口的过剩和岗位的不足,让一些人认为就业歧视是‘不合理的必要’。”将反就业歧视立法尽快提上立法日程也成为了许多委员的共同心声。

  高等教育怎么改?

  “都是扩招惹的祸”,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难曾有这种论调。对此,委员们坚决反对,就业与扩招并非一对必然矛盾。但委员们也指出,问题在于我们是否为扩招带来的连锁反应作好充分准备,因为高校扩招和学生就业沿着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进行——前者是政府主导下以行政化手段来推进的,后者则要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进行,正因为如此,在高校与社会、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断链与失衡现象。

  陈万志委员对这一观点有个代表性的阐述,他说,一方面高校加紧扩招,一方面却没有按照结构调整和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结果是,各家高校最后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除了“产地”不同,其余几乎千篇一律,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

  高等教育应该怎样改革,才能与就业市场相互协调?委员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建议。

  徐匡迪认为,要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改起。过去精英教育时,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级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需要考虑通才培养加上用人单位的职后培养。通才教育的关键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他思想方法、工作态度、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掌握继续学习的能力。研究型大学只是极少数,大量地方大学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卢强委员强调要改革高校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倡高校与社会结合,探索开放的人才培养方法。延聘社会人力资源和培训专门机构参与对学生的就业辅导;学校按企业“订单”进行定向培养;借鉴国外“合作教育”模式,让学生就学期间分阶段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工作,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培养和物色人才的过程,学生提前自我调整目标和锻炼适应。

  “我去江西蓝天职业技术学院看过,民办的,学生们都能就业。”徐永光委员建议借鉴民办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的一些好的经验,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先从高职院校开始改制试点,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多样化现代高职教育管理模式,推动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办学方式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形成。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