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走到哪里,教学点就设在哪里,学生席地而坐,草地便是课堂”,这曾是新疆富蕴县80年代牧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形象写照。如今,富蕴县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背小学”的消失,寄宿制学校的快速发展,使全县小学生入学率达到99.4%,巩固率达到99.23%。“九五”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大力推进教育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积极出台措施,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在大漠戈壁上建起了少数民族教育大厦,为少数民族教育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60%。只有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了,新疆的整体教育才能发展,这一点一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一个共识。“九五”期间,新疆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
??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自治区从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繁荣进步的政治高度出发,在制定政策出台措施过程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领导。自治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全社会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把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当作民族进步的根本大计来抓。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治区提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学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有紧迫感,要认识到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在人才市场上有竞争力,才能有广阔的就业天地。为此,“九五”期间,自治区各学校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转变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一内容。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师资水平。“九五”期间,自治区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质量。全区各地也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了分期分批多种形式的培训,同时各地加大了派遣少数民族教师到内地接受培训的力度。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就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资金送出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教师到内地接受培训。
同时,自治区还出台了四项措施加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在全区实施“定向汉语师资班招生计划”。从1999年起,以汉语言考生、民考汉考生为主要招生对象,在高、中等师范院校开设维族专科班、汉族专科班,实行单独计划、单独录取、定向分配等政策和5年服务期制度。
努力稳定各高、中等师范维、汉专业招生规模,对自愿到三四类地区县以下少数民族中小学任教的毕业生,享受定向汉语师资班的分配政策。另外,还从高中、中专、“五大”的汉语系、民考汉毕业生中有计划地录用一部分人才,经培训后定向分配到县以下少数民族中小学任教。
“九五”期间,自治区还加强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其中对1964年以后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实行HSK达标制度。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大力加强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的管理,严格各种规章制度,“九五”期间,新疆的基础教育有了长足发展。
??坚定不移地推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是长期以来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的一条重要方针。1995年,自治区在全区推行了汉语水平考试。同时,“九五”期间自治区还加强了汉语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少数民族教师双语教育,收到了明显成效。此外,自治区还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学校管理方面努力改革,为推行双语教学创造了条件。1999年全区共有14个地州市的23所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实验。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已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规模适当、结构渐趋合理的较为完善的体系。
1999年全自治区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在校生达255.5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67.2%,高于人口比重5.9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08%,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75.36%,基本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少数民族人口中文盲率已降低到2%以下。少数民族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大多达到或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每万人人口在校学生数为大学21.6人、中等专业学校46.3人、普通中学83.3人、小学1624.1人。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各民族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占60.6%。(本报记者 蒋夫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