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西安回坊现状思考
来源:全国第十一次回族史讨论会暨全国回族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集
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发展的社会,信息将成为最关键的战略资源。随着智力资源的开发,社会将更加前进,竟争将会更加激烈,在新的生产力出现时,势必形成许多产业,也将开辟和营造许多市场。这样的社会要求人的智力必须不断提高,要求大力培养和造就出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
然而,目前西安回族穆斯林中的文盲比例仍然不小,科盲、教育为数众多,这是一种极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落后状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繁荣,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西安回族穆斯林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回族人因其有传统的经商才能,又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因而较快地改变了经济落后的局面。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回族穆斯林的信仰、道德、教育出现了较严重的滑坡,有人称之为“三大危机”。人们的观念变了,一些人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奉行“今天的肝子比明天的肉香”的人生哲学,不愿对周期长见效慢的子女教育投资,让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直接或间接参与各种经营活动,使孩子过早地对赢利赚钱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对学习逐渐失去好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出严重的后果,人学率、巩固率、成才率下降,例如,西安回民中学毕业合格率分别为1995年的273%、1996年的4290%、1997年的392%。做为回族学生占87%的西安唯—一所回民中学,①在校生合格率仅占40%左右,这意味着什么?与此同时,辍学率正在不断上升,文盲半文盲大军再度出现。这就影响到回族穆斯林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更难于对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经训教义多流于形式或口头样,很难付诸于社会实践之中。而且受自身素质条件的限制,不能够很好地吸纳现代文明、文化中的有益知识,以及先进的高科技知识。
对于一个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没有充分继承下来,现代新知识又难于接受,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也就成了空话。这种状况怎能不令人深思呢?如此恶性循环长期延续下去,发展又从何谈起?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科技日新月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特别是“以发展求生存”的今天,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说:面对新世纪,本来就滞后的回族穆斯林文化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
面对着当今回族前进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很多回族穆斯林有识之士发出呼吁,以唤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从各个方面人手,积极研究探索提高回族穆斯林整体素质的方法,寻觅回族穆斯林文化教育走出低谷,迈向新世纪的发展路子。
人们普遍认为,提高回族穆斯林整体素质,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大抓普通教育,办好回坊现有的中小学,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办好伊斯兰文化教育,提高宗教人员与广大坊民的素质,使他们在回坊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先让我们看一看目前回坊存在的一些现实情况。目前回坊的生活与教育环境,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看来这些司空见惯、习已为常的现象是区区小事,不为人们所关注,但这些与回族穆斯林优良传统及伊斯兰教义极不相称的“瑕玷”,却反映出当今回族的社会意识、心理素质。现举三个实例供专家学者们会诊。
例1.由于主客观原因,近年来回坊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商业集中、饮食摊点密布的商业市场社区,加上回坊均位居旧城街巷、店铺摊位林立,人行道上占满了案台炉灶、摊位货合,有的案灶甚至占到沥青马路上,有的干脆把门前营业店堂建筑直延伸到马路边上,将人行道占为己有。流动或固定经营的三轮车不顾交通乱停乱放。行人不得不与各种车辆混合拥挤到狭窄的马路上,道路堵塞。这样的交通状况经常出现磨擦或口角甚至动起手来。而且环境卫生极差,有些经营者将污水满街乱泼,特别令人不堪人目的是北广济街的“杂咯”批发市场,牛羊下水半成品沿街满地堆放,天热苍蝇乱飞、气味难闻,脏、乱、差表现得极为突出。有人将此称为回坊人文景观上的毒瘤。这与回族穆斯林崇尚清洁卫生的传统和穆期林标志的“清真”二字的涵义格格不人。由于极个别人的行为,稍有争执口角便拳脚相加,使回族穆斯林声誉受到不良影响,外界对回坊的印象仅剩下“回回饭好吃”这一点了,更谈不上回坊的精神文明。
例2.回坊的教育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以问题比较突出的回民小学、大麦市街小学为例:两所学校成了公共场所;24小时无法关上学校大门,闲杂人员随意进人,水电任意公用,“仅284名学生的回民小学每月水费平均三千元左右,高的月份超过五千元,现回民小学累计亏损13.6万元,这个包袱学校难以承受”。②学校操场被周围居民任意违章建筑占为己有,周围各住家户的出路改道由学校进出,操场便成了周围居民的杂物、货物堆放地,出租车及货车的停车场。学校的厕所成了这一地段的社会公厕。这些现象学校无人敢问敢管,教师管理人员遭打事情时有发生。这给两所回民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受到严重干扰。教育、民族、公安等部门也曾出面协调解决,但由于问题拖延时问长,牵涉面广,有关当事人更迭调换(如回民小学拆迁问题长达30年换了九届领导),一直未得到最终解决。加之好教师不断流失,新的师资又难以补充,致使教学质量滑坡。回民学校学生流失严重,1997年回民小学本学区学生流失达三分之一。③1997年回民中学人校生只占本校分配额的三分之一。大麦市街小学、回民小学、回民中学新学年都面临着招生困难。本学区的家长对回民学校丧失信心,不得不付出巨大花费舍近求远将孩子送到其它地区的学校上学。这不仅给学生家长带来了更大的经济负担,远处上学,每天接送学生也耗费家长的时间和精力。
西安八所民族学校均被市场所包围,处在这样一个叫卖声不绝于耳的喧嚣环境中的中小学,很难说不受干扰,大多数学生放学回家后的环境也没有多大改善。回坊学生家庭多从事第三产业,多半是下店上居、前店后居的环境,有的学生家里便是家庭作坊或加工地,参与或不参与劳做,学习都会受到间接影响,有的学生仅是上课打开书,下课合上书,教师根本无法布置课外作业。
例3.回坊每年一度送迎朝觐人员的活动。朝觐是回族穆斯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能在有生之年具备条件前去朝觐,不仅完成自己神圣的宗教功课,而且通过一次难得的出国机会,去阿拉伯目睹伊斯兰世界景观,获得受人尊崇的“哈吉”称号,这无疑是一桩震撼心灵的人生大事。所在寺坊的坊民、亲朋好友,举行热烈而隆重的送迎活动来表达人们对此项功课的重视及对朝觐的“哈吉”敬仰之情,相随这项活动的“札尚往来”是很自然的,无可厚非。最初礼品为锦旗、布料或“随份子”(集体札品)。然而,近两年来,礼品竟发展到大型木匾铜牌、大型陶瓷工艺品。一家二次朝觐者各种牌匾镜框多达近百件,令人难以理解。一块大型铜匾八百元左右,随着水涨船高这种“札尚往来”的规格、数量、金额也越来越高,有的朝觐者善后“差发门市”,费用竟超过了朝觐往返的费用,完成了功课,额外却欠上了债。有些收人不高的坊民,毕生攒够了朝觐费用却不敢朝觐,这就违背了朝觐的意义。有人对西安1998年不足百名朝觐者的各项活动,除朝觐费用外保守地估算,约要另花人民币50万元左右。这笔开支分散开来数字不大,而且对部分家境较富裕的人来说也不算什么。但横向比较一下,西安回民小学教师每人每月地方补贴1920元,却难以负担。而且,有些职工下岗后,晚上在市场上拣菜度日的回族困难户也屡见不鲜。
针对例1,街道办事处认为,民族地区工作难度大,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素质差,很难得到妥善解决。如沿街搭棚确有具体情况,本地区大多数人没有正式工作,区办社办企业倒闭,生活所迫,只能就近做些小本生意。针对这种情况,办事处只收取少量棚厅费用。本地区临街房屋左右下齐且又狭窄,故市政府虽规定人行道必须留足1--1.5米,但根本无法实施。街道办事处只能是严格控制摊位下马路。市容卫生工作难度则更大,保洁员无法实施“一扫二保”,每日清晨大扫除时正是早点操作,中午、下午“二保”又正值是饮食营业佳时,店主不让扫除,保洁员和经营者经常发生磨擦,保洁员有被打现象。有的街道在保洁员清晨搞过卫生之后,脏乱差便随之复活了。回坊上代老人宽厚仁义,重廉耻;而如今的回坊人似乎素质退化了,所以才有“民族地区工作难搞”之说。
对如此现象,多数回坊群众表示深切担忧,这样发展下去必然对下一代人的身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一些人表示理解。认为应从目前社会经济环境及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与回族的现状综合考虑,“三食”行业投资少,既没有风险,也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又便于操作,自谋出路,有积极的一面,关键是经营者要有社会公德,要对这些人进行说服教育,正确引导。
一些人认为回坊环境要改变,必须对坊上人进行教育,从思想上要有创造良好生存环境的意识,目前没有一个有声望的人,也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具体管这个问题。即使开展教育,但观念意识的转变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杆见影的。所以,一些有条件的人家,首先自行解决,在坊上住怕孩子受影响,再困难也要让孩子离开坊上,选择不远的地区换个环境,这也许可能有点作用。
对于例2,一位老校长语重心长地说:“回小有着光荣的历史,是回坊热心民族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土于抗日战争前创办的,即使日机轰炸西安,学校辗转农村,都能坚持办学。它是西安回民教育的摇篮,坊上的文化人,回族干部多曾毕业于此校。而今在这样一个太平年代却难以维持,学校根本无法满足所谓‘问题户’的要求,我头发黑的时候向政府提案,到了头发白了还没有解决。关键问题出在我们回族内部,我们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动不动就打人,教师没有安全感,难道先辈本世纪初艰辛创办的学校在世纪末要葬送在后代人手里。这样的环境难道也要带人下个世纪吗?”
1997年大麦市街学生曾因故停课,学生和家长联合起来到市政府请愿,强烈要求还给学生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偌大的回坊,如连自己的民族学校也走头无路,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关于例3,针对这一现象,有个别阿旬也利用讲“卧尔兹”的机会以经训为依据,强调伊斯兰教真精神以及朝觐的真正意义,指出世俗讲派场的风气,恰恰悖逆了教义精神。违背了教义,等于在干不该干的事情。财帛没有合理地使用,是有拿问的(要承担责任)。
建议阿訇积极宣传有关朝觐的教义及社会意义,引导广大群众严格按教义办事。在送迎庆贺朝觐者各项活动中,广开思路,大胆探索,想出既切合实际、又能表达群众及朝觐者心愿的方式方法来,可以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周边贫困地区的清真寺或学校,维修危旧房屋。哈吉们可以根据意愿或单独、或联合承担一项工程,工程完工后,在新建筑适当部位立一通“扶贫助教”者石碑,这比花钱买一大批无处按放的牌匾来更有现实意义。学校和清真寺宣传栏也可张贴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以启迪后人。还可定向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总之,方法多样,可不拘某一形式。
西安回坊现存的这些现象可以说是西安回坊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它是阻碍回坊文明及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令人痛心的负面因素。当然,这种负面值有其客观的诸多社会原因,但归结起来,坊民的思想观念和自身素质差乃是关键所在。
回坊人大多是没有正式工作的个体经营者,且多从事第三产业,常年没有一次开会学习的机会,缺乏社会教育机制,役有哪一级政府、或哪个组织机构、或哪位知名的权威人士出来组织全体坊民,进行素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而且目前没有一种行之有效且能实施运作的社会教育模式来取而代之。可以说这一块已经“真空”,而且这一地区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西安市莲湖区1986年对该区小学习巷19—30号的302名回族青年的文化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无人具备大专文化水平。读过高中的1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6%;上过初中的60人,占19.9%。仅仅读过小学的(含半文盲)231人,占76.5%。④从而不难看出西安回坊人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文化结构。
目前伊斯兰文化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经堂教育,一是民间自办伊斯兰学校。经堂教育在历史上对回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维护回族信仰,保持回族的民族特征,推动回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为伊斯兰文化教育培养了一代代栋梁之才。而当今西安的经堂教育沿袭了一部分历史传统,多在清真寺内或阿訇家里进行,教学内容仅局限于宗教典籍,不讲授汉语和其它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教材主要仍沿用中世纪的几本典籍,语言基础教材为语法修辞的理论性著作。学员人学没有学历要求,毕业没有年限。教学方法仅为口头讲解,没有听、说、读、译的综合训练及必要的学生作业,而且讲授时间不能保证。这种教学模式有体制松散、内容单一、方法单调、效率低下的不足之处,目前还面临着无生源的问题。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它的发展步履维艰,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宗教人才。
另一种形式是社会办学的民间伊斯兰学校,以“弘扬伊斯兰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全日制伊斯兰文化知识普及教育。特点:群众自愿捐助伊斯兰文化教育,义务为回族失学青年提供免费学习机会。教材除个别传统典籍外,主要采用国内外专业院校教材,此外,还开设汉语、历史常识、电脑课程,以课堂授课及电化教学的方式教学,学员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学制三年。这是对待业青年的补充教育,为今后深造打下基础。
这一形式并非创新,实际上20世纪初,受社会变革教育新思潮影响,北京王宽(王浩然)等一批有识之士,创办类似回文师范学堂,首次将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内容植人到经堂教育体系之中,以新的教育形式改革传统经堂教育,民间的社会力量办学就是这一改革行动的延伸。
但这种形式目前仍处在“摸索和调整”的阶段,教学大纲与实际教学情况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各门课程均没有一套比较规范系统的统一教材,师资水平、学生文化程度都难以百分之百地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以上这两种教育形式存在的问题,加上回族穆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现象,直接影响到伊寺文化教育,因而在伊斯兰文化研究及文化教育这一领域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断层现象,这就制约和阻碍了对伊斯兰文化的深层理解与精确阐释,致使优秀的伊斯兰伦理道德,在提高宗教人员及广大坊民素质、回坊两个文明建设方面,没能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
由于回族穆斯林世代居住在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回坊,清真寺形式上是回族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实质上又是回族穆斯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生活等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场所,它是伊斯兰教存在的象征和伊斯兰教物化的鲜明标志,是回族穆斯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在回坊的现实生活中对回族穆斯林影响最深,作用最大就是伊斯兰文化,而且这种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并且与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相通相融的。“伊斯兰道德体系的规范化、条理化及包含着人类普遍适用的因素,使它在社会中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如在社会公德方面,主张公正和平,强调热爱国家、集体,主张严以律己、宽容待人。提倡忠诚朴实、谦虚谨慎。要求做人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懂礼貌。强调团结、相互尊重、行善避恶。鼓励人们不畏艰险强暴,追求真善美。而且伊斯兰道德与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道德的神圣性,形成了以信仰为核心,功修是途径,善行才是目的的基本概念,诚如先知圣训‘我的使命只是为完美人类的道德’。”“因为信仰在人们心灵上造成一种强有力的自控机制,对人们的行为形成深层的制约力量,因而使道德在人们心灵深处成为巨大的权威。这也是伊斯兰道德自律性很强的原因。”⑤
所以,针对回坊社会教育滞后的现象,以及现实社会环境中的具体特殊情况,提高回坊穆斯林的道德素质,应大力弘扬伊斯兰文化,加强伊斯兰伦理道德教育宣传工作,以增强回坊人的道德意识。实际上,以伊斯兰文化教育广大回族群众履行道德的这一过程,也就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稳步发展的过程。
新时期也对宗教职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严格的标准,提高宗教职业者的素质已迫在眉睫。
首先,应加紧培养新型高素质宗教人员。
1民族、宗教部门要重视对回族社区有关具体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民办伊斯兰文化学校的宏观指导,帮助指导清真寺宗教职业者的培养工作。
2省市伊协及伊斯兰文化研究单位,应将回坊伊斯兰文化教育问题列人课题进行研究。针对传统经堂教育的教学模式和选用教材已明显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民间社会力量办学和教学大纲不规范统一的问题,还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出适用于民办伊斯兰院校,也可供经堂教育参考的一套系统规范的统编教材。
3民办的伊斯兰文化学校,要充分利用群众热心捐助伊斯兰文化教育的优势和免费为回族青年提供学习机会的特点,除专业课程和电脑应用课程以外,还应增加财会、缝纫、烹饪等职业教育内容,这样学员既提高了道德素质,学到文化知识,也学到一技之长,为毕业后社会就业创造条件。
4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要重视青年宗教职业者的培养问题,选择文化素质较高又热衷于民族文化,并献身于教育事业的青年,进人高等专业院校,有目的地定向培养宗教人才。
5清真寺对现在职人员,积极组织培训,定期或短期送人高等专业院校进修,也可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让他们有机会更多地了解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态势。
6宗教职业者应提高自身素质,除加强本专业的业务学习外,应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对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进行全面的解读,做出精确的阐释,让群众真正认识理解伊斯兰文化,成为促进民族宗教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中坚力量。
其次,宗教职业者应充分利用每周主麻日及其他宗教活动场所讲“卧尔兹”(讲演)的机会,联系回坊社会实际问题,以经训为指导原则,大力宣传伊斯兰的社会伦理道德,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丧失公德和损害大众利益的不良行为。井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开展净化社会环境活动,综合治理回坊脏乱差现象,改变回坊落后面貌,把回坊建设成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高度文明的回族社区。
总之,每一个回坊人都要直面现实,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民族责任感、荣誉感,维护民族形象,自珍自爱,从我做起,为创造一个既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又有高度文明的社区文化的回坊而尽心尽责。在重视道德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发扬伊斯兰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在回坊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国家实行从小学到中学九年义务教育,而回坊上又有民族中小学,关键看我们是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能不能转变观念,尊师重教,能不能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鲁迅先生说过:“你要知道未来民族是什么样子吗?那就请看十三四岁的孩子吧!他们的品德怎么样,就是我们未来民族面貌怎么样。”所以,20世纪末的回坊人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子女、对民族、对社会负责,克服困难,使子女完成学业,彻底消灭文盲半文盲现象。同时也希望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民族基础教育工作,以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为指导方针,根据民族学校具体实际困难,对回坊民族学校给予特殊的倾斜政策,增加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可以从全省全市选拔优秀民族领导于部和优秀教师,加强管理,充实师资力量。还可从全省全市招收民族学生,解决生源问题。回坊人应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以实际行动支持民族教育,成立民族教育基金会,奖励资助优秀生、贫困生,资助民族学校,解决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要学习其它城市校外网络教育的经验,发挥回族退休教师的余热,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清真寺为点,在双休日或假期,对各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集中辅导,家长应主动积极配合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缩小民族学校与其它地区学校教学质量的差距,为我们民族培养出下个世纪的合格人才来。
21世纪,挑战是严峻的,前景是美好的,回族的发展与进步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保持发扬回回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共同努力,使我们民族文化教育跟上时代的潮流,迅速得到发展,为回回民族繁荣昌盛做出积极的贡献。
-------------------------------------------------------------------------注释:
①《西安回民中学情况汇报》1988年6月。
②③《莲湖区化觉巷口民小学情况汇报》1998年6月。
④马复员著:《新时期的陕西回族》,107页,陕西人民出版社。
⑤冯今源:《试论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载《中国穆斯林》199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