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题研究 > 民族教育 > 各地研究
回族民间教育的走向及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回族散杂居贫困地区的作用
2001-11-15    孔令文

字体大小:

  关键词:民间教育走向散杂居作用

  来源:全国第十一次回族史讨论会暨全国回族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集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强调“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对新世纪、新形势的要求和挑战,回族人民如何继承自己的历史文化优良传统,吸取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提升全民族的思想教育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回族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相适应的发展,这不仅是本民族也是全社会应当进一步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从搜寻历史线索出发,并以现今滇东北昭通地区的部分事例为据,谈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散杂居贫困地区的回族民间教育的走向及作用,以向智者求教。

  一、回族民间教育的历史作用

  本文所谓“回族民间教育”,是指区别于国家教育管理机关或其它组织以行政手段,依照国家规范的教育管理原则在回族社会中进行的教育形式。它是回族内部自发地在一定范围内传授文化知识、道德传统的教育学习活动。其突出特点是“民间性”和“群众性”。这也称得上是回族民众“自己教育自己”的形式。就广义来讲,回族的民间教育,是回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在自己群体内开展的传授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传统,生产劳动技能,培育人才,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民间活动。狭义的回族民间教育,是指以清真寺兴办学堂为主的育人活动。后一种意义上的教育形式在回族中有着最深远、最持久的影响。自古以来,清真寺不仅是一定范围内回族人的宗教生活中心,也是文化知识、道德传统传播、学习中心和民间议事中心,通常也是回族穆斯林的存在标志,是宗教情感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以传播伊斯兰教知识为核心的“经堂教育”,主要就是在清真寺内进行的。此外,宗教、民族节日、婚丧等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宣讲和家庭教导,也是回族民间教育的重要形式。从宗教信仰到生活行为细节,从天文地理到生产谋生手段,一切可以获得的知识信息,回族人都可以在这些宣教学习活动中交流。这种回族独有的知识传播学习形式和内容,构成了回族传统的民间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服务宗旨或目标——谋求回族人两世(今生和后世)幸福。

  回族的民间教育源远流长,在回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甚至十分关键的作用。

  认真考察回族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回族的形成与中华其他众多民族最大的区别在于,她主要不是以血缘部族为基础,而是主要以传播、接受伊斯兰教文化为契机形成的。回族虽然信仰伊斯教,认同穆斯林文化、精神道德传统,但具有多民族的血缘成分。即使是外来的穆斯林祖先,也包括着阿拉伯世界多个民族的血缘成分。因此,可以说回族是一个“文化型”民族。就血缘讲;回族又是一个“血统多元型”的民族。代代相传保证后代维持穆斯林的传统,并接纳新的成员加人本族的行列,同时也在不断吸收消化外部新的知识成果,充实自己,是回族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不断接纳新的血液和不停地汲取其他民族有益的知识成果是回族社会不断发展的强有力催化剂。然而,接纳和汲取需要大量耐心的、艰苦人微的宣传教育工作,而这一切都是靠民间的手段来完成的。如果说,在中国没有伊斯兰教的传播就没有回族的话,那么,没有回族的民间教育,就不可能有回族的发展。回族对这一代代相传的教育形式有深厚的感情,已经形成传统,十分重视,甚至把它视为回族存在的根本,尽管历史上曾经历过种种摧残磨难,但始终顽强地维持着。为此也就不难理解;从贫困山区到繁荣的大城市,从贫民到富翁或党政官员,只要是回族,几乎都会为修建清真寺、开办民间学堂捐资出力。

  二、回族民间教育的发展走向

  伊斯兰教为穆斯林指示的奋斗目标是——谋求今生和来世两世的幸福。穆罕默德激励信众说:为了后世,你当认为自己明天就死,为了今生,你当认为永远不死。可以说回族民间教育总的来讲就是围绕“两世幸福”这个目标来开展的。为了来世,必须学习坚守伊斯兰信仰;为了今生,必须学习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技能。回族民间有句通俗话:“学经为后世,读书为今生。”对上述学习原则作了朴素概括。但是,为今生而工作也必须遵守伊斯兰的基本规则,如崇尚劳动、诚实经营、反对豪夺欺诈等等。用今天的行话来说就是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否则就是走向地狱之门。因此,为今生也必须学习、坚守为后世之道,回族人称为抱定穆斯林的根本——信仰。回族为什么不分职业、社会地位,都能基本坚持伊斯兰教信仰,重要原因也就在于遍及回族社会的群众性教育能持久地坚持了回族基本信仰。

  由回族传统的自我教育宗旨和历史实践,我们似乎可以把回族民间教育导向归纳为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维护民族传统;二是适应现实社会。而这两个方面并非对立互不相交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形成辩证统一,促进着回族社会的发展。如同河道为流水导向,流水按河道行走。河道因水势、地形而曲,而大方向始终不变。“维护传统”,首先是指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文化、道德、精神传统及基本行为规则。在回族心中,伊斯兰教不仅是信仰,而且是自己的基本文化,也是生活方式、道德精神标准。虽然伊斯兰教最初源于国外,但是在多元血统的回族社会中实际上早已融人了中华文化的不少精华,从而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中国伊斯兰教”,是否也可以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这也是回族追求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的例证。回族社会由兴起到壮大,不过几百年,历史上虽曾几度饱受压制甚至血腥屠杀,但一直顽强地生存发展并遍布全国,成为中国分布地域最广的少数民族,这足以反映其维护传统,适应社会的成功性。

  为培养维护民族传统、适应现实社会的民族精神,就需要研究回族民间教育的内容及其特点。研究元代以来回族的汉文学习教育和运用,可发现以下变化。元、明两代,回族处于相对兴盛时期,社会地位较高,回族人除传播发展伊斯兰教外,也重视汉语汉文学习,井产生了不少文臣武将。清代,回族对掌握、运用汉文比较重视,注意宗教与汉文化的结合,以至造就了马注、刘智、马联元、马复初等一批极有成就的伊斯兰教学者。马注的《清真指南》在汲取中国儒、道学理,阐释伊斯兰教义上已达到较高水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反映出伊斯兰教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的适应性已走人一个新的阶段。清末,由于回族政治处境较为艰难,经济文化发展大受挫折,回族学习汉文化的势头减弱。但民间传授伊斯兰教的教育活动从未终止过。20世纪从辛亥革命时期开始至50年代,随着中国革命历史潮流的发展,回族学习汉文化的热情有了快速发展。各地回民以清真寺为主要国地相继创办了一大批汉语语文学校,或“阿汉”并授学校,从基础文化教育开始培养回族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振兴回族社会。半个世纪中,回族在宗教、政治、军事、教育等多方面出过众多有影响的人物,为世人所瞩目。不少人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回族民间普遍兴起的基础教育对这批人才的成长一般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从简要提示的历史线索中我们发现,回族学习、掌握汉语文的热情随着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不断增强,回族民间在汉语文初级教育中的作用也逐步扩大。语言文字是人们社会交往,生存发展的重要工具。掌握汉语语文是回族在中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历史的经验已经使回族人民懂得,必须有机地与众多的汉民族共进退,使自己的民族与中华各民族融于一体,才能可靠地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于是她寻找到了彻底打开封闭民族大门的钥匙——学习汉族的语言文化。

  三、回族散杂居贫困地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民间教育的作用

  前面是从概括历史的角度,说明回族民间教育在回族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并指出这种教育旨在寻求回族社会与时代潮流相一致的走向特点,那么,回族的民间教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究竟还有无生命力,尤其是在昭通这种回族散杂居贫困地区,她的作用是否还得重视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首先,任何民族的群众在任何时代都存在自我教育。民间教育是普遍存在于群众中的客观现象。回族的民间教育作为回族维护传统适应社会,寻求发展的教育手段,将会伴随回族社会的长期存在在而被继承下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为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促进回族社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潮流相协调、相适应,为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改革开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穆斯林现代公民,回族人民需要发扬民间教育的优良传统,并应该受到尊重和支持。

  其次,在回族散居、杂居等贫困地区,回族居住\生产生活地域分布零散,经济发展较滞后,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加之地方财政存在的客观困难,使这些地区的回族渴求接受现代教育的愿望难以得到满足。有的地方由于回族人口所占比例较小,民族特殊性往往被忽视。因此,充分发挥回族民间教育的特殊作用在这些地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回族民间教育的前境

  从以上浅析中可知,回族民间有悠久的民间教育传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散杂居贫困地区的回族,为使自己早日跟上时代步伐,正在积极摸索继承发扬这种传统。

  深入研究,正确估价和发扬回族民间教育传统,不仅是回族自身应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对于在回族地方工作的同志来说,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历史上在回族及伊斯兰教问题上“左”的影响很重,不少人对以清真寺教育为主体的回族民间教育存在偏见和疑惧。那种不论是非,不讲本质,动辄以“争夺阵地”、“争夺接班人”看待这一传统的观点,实质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反映。要正确认识和发扬好回族民间的这种积极因素,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运用邓小平理论,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续克服“左”的干扰,以“新的境界”、“新的水平”、“新的判断”认真分析、研究这一在回族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现象,并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实事求是地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并发现其变化趋势和作用,才能正确引导它,使之成为促进回族社会面向现代化、面向新世纪、面向未来和世界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回族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质,为培养新型穆斯林“四有”公民做出贡献。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采访调查农村“隔代教育”的现实之忧
· 陈至立:我们将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
· 落实责任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 改善教育条件 成都投10亿建农村中小学
· 2005微软亚太区教育高峰会将在杭州召开
· 亚洲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希望
· 河北省博野县整合资源打造优质教育
· 编织心理健康教育的“花环”
· 华中师大整合师范教育资源
· 网校强化应试教育 将提供个性化服务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