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题研究 > 民族教育 > 各地研究
略述少数民族家庭的抚幼传统
2001-12-03    丁 湘

字体大小:

内容提要  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主要承担了对幼儿教育的重任,传统谚语和格言、胎教意识与 保胎习俗、婴幼儿保育条件与保育方式,以及对婴幼儿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等,对日后儿 童的成长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家庭 抚幼传统 胎教 保胎习俗 教养态度 教育方式

一夫一妻制家庭是近现代许多少数民族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单位。在正规化的少数民族幼儿教 育尚未建立或不发达的情形下,少数民族家庭几乎独自承担了对幼儿的教育重任,从而成为 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最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少数民族幼儿正是通过家庭中父母兄长的言传身 教才完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启蒙和最初的认同。其影响之深刻,往往贯穿了儿童日后一生的 成长过程,并渗透到民族性格的形成之中,对各民族儿童的社会化、民族化以及民族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初刻作用。

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过程,许多少数民族的幼儿家庭教育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 一些独具特色的抚幼传统和习俗。在此撷选一二,以供观探。

一、少数民族传统谚语和格言的教育观念与作用

从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谚语、格言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民族已初步认识到了幼儿家庭教 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因而格外重视对其幼儿的家庭教育。

在我国的蒙古族中时常流行着这样几句谚语:“杂草铲除要趁早,孩子的教育要赶早”、“ 父亲的教育——黄金;母亲的教育——智慧;哥哥的教育——利益;姐姐的教育——慈爱。 ”藏族社会中也有“走马是从幼驹训练的,教子女要从小儿奠基”的说法,并认为:“畜生 只有舔犊的溺爱,人类才有教子成人的理想”,“儿童养成的一切习惯,多是来自父母的影 响”,“父母是子女的镜子,一举一动要身体力行”。云南哈尼族的格言则是:“饭团要趁 热捏,孩子要从小教”。对此,蒙古族的罗卜桑确丹曾经更明确地总结道:“家教是国家的 根基。各家的礼仪好,国君自然会变开明”,“若家教荒乱,奋斗依靠、上进的目标无从会 有”,因而提倡:“蒙古族家教好的家庭为尊贵”。

上述这些简练通俗的话语分别从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少 数民族儿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不仅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人,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兴 盛。这些粗浅的认识是少数民族社会已具有较强的婴幼儿家教意识的真实见证,是少数民族 社会形成从婴幼儿开始的、自觉的家庭教育传统和风尚的思想基础。

二、胎教的意识与独特的保胎习俗

在家庭中,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胎教与儿童身心发育及日后成长之 间的密切联系。所以,少数民族幼儿的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从少数民族儿童的胎儿时期开始的 ,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胎育习俗。

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为了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对孕妇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禁忌。如满 族不准孕妇到产房、坐锅台、窗台和磨台,不许孕妇大哭大笑、扭身坐。赫哲族不准孕妇跨 过扁担、斧、马疆绳,以防难产;孕妇不能讥笑别人长得丑,怕胎儿生下是怪胎,也不能从 窗缝或门缝向外看人,以免孩子斜眼。达斡尔族孕妇不能朝灶坑里看,不能睡熊皮褥子,以 防流 产。壮族人家的妻子怀孕后,不许他人在她房中翻箱倒柜、钉钉子或翻盖其屋顶的瓦,以益 于保胎和优生。居住在台湾各地的高山族 为了保护母婴也规定孕妇忌食动物的内脏和血, 禁 触鸭子,忌看并忌食并生果实,不能参加丧葬、祭祀活动,禁止杀生等等。瑶族则有不让孕 妇垫坐、垫睡青叶的保胎习俗。侗族还会专为孕妇保胎操办巫术……诸如此类的禁忌和习俗 在其他国家的少数民族中也都存在,如老挝的老龙族为了胎儿的正常发育,往往要告诫孕妇 们:信守五戒、慈悲为怀,不生气不骂人,不看死人或出入灵堂;不看别的妇女分娩;不钉 钉子,不吃残羹剩饭;不吃太辣的食物以免孩子秃头;不让坏人从背后走过,以免孩子以后 也变坏;不看日蚀月蚀,以免孩子日后斜眼结巴。

从上述种种禁忌、习俗可以看出,虽然其中夹杂了大量的主观臆测,但也存在着一些合理的 思想:如孕期尤重言行的端良、注意情绪的平和、注重饮食起居等环境因素对胎儿成长发 育的 影响。这些都与现代科学的胎育、胎教理论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反映了少数民族社会对优生 优育的朦胧意识。

三、婴幼儿保育条件与保育方式

在婴幼儿保育方面,不同民族的经济文化制约着不同民族的家庭保育条件和保育方式,从而 导致不同民族的幼儿形成各自不同的身心素质。

以50年代以前广西的瑶族和黑龙江的赫哲族为例,这两个民族的婴儿通常都是由母亲哺乳喂 养的。但由于瑶族属山地耕作民族,食品种类多样,如玉米、高粱、小米、三角麦、红薯、 黄豆、猫豆、肉豆等。这样在婴儿出生几个月后,瑶族的母亲就会在继续哺乳的同时,逐渐 给孩子加喂些煮烂的烯饭等做辅食。等孩子二三岁后母亲就会给他断奶。瑶族的这种传统的 喂养方式由于能够基本上满足瑶族儿童身体发育的正常需求,因而为瑶族儿童获得健康的体 质打下了基础。

而赫哲族属渔猎民族,长年以鱼干、肉干为主食,缺乏易消化的儿童食品,从而导致赫哲族 儿童的哺乳期往往长达5~7年。但婴儿长到12个月至15个月后,只吃母乳本已不饱,又没有 任何补充食品,这样就使50年代以前的赫哲族儿童普遍营养不良,体制偏弱,经常生病;有 的家庭若生育两个孩子的间隔较短,小的还会因吃不饱奶而死亡。赫哲族的这种传统哺乳方 式与瑶族的相比,不仅没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严重的损害 ,使其身心的发展失去了必要的营养保证。

再以我国的藏族和日本民族做对比。日本民族作为典型的海洋民族,鱼是其食物构成中的主 要组成部分。由于鱼肉中含有丰富的磷和蛋白质,而磷是组成脑磷质和胆固醇的主要成分, 并参与神经纤维的传导和细胞膜的生理活动;蛋白蛋又是合成脑物质——氨基酸的重要来源 。因此,日本民族自婴幼儿起对鱼的大量食用,无疑是有利于其大脑的正常生理发育和发 展的,从而在营养方面为日本民族智力素质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必要的供给保证。而藏族却因 为本民族的水葬习俗及鱼是其古老的苯(Bon)教信仰中的神龙(Klu)象征而忌吃鱼。这样的食 品禁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藏族家庭对婴幼儿的营养供给,进而不利于藏族婴幼儿智力素质 的提高。

从上述两例对比可以看到:第一,少数民族家庭传统的婴幼儿保育方式决不是哪一个人随心 所欲发明出来的。相反,它的形成、流行与传承总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的。要实现对某一 个民族传统家庭保育方式中不合理成分的扬弃,并为之建立和稚行科学的保育方式,就必须 结合那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去运作,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第二,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对于 少数民族家庭传统的婴幼儿保育也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只有去除了其中的迷信糟粕, 改造了少数民族家庭的外在文化环境,才利于建立科学的家庭保育方式,从而促进少数民族 幼儿身心的正常发育和发展。

四、对婴幼儿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

在婴幼儿教育方面,不同民族的客观生存条件和生存需要往往直接影响着不同民族传统的家 庭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从而制约着少数民族幼儿的身心发展。

由于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发达,所以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哪 一个家庭都分外关心呵护其婴幼儿的成长,只不过不同的民族在关心体贴的表现方式上各有 不同,从而形成了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教养方式。

一般来讲,生活环境相对安定且封闭的民族,其家庭对婴幼儿教养的态度就表现为父母对孩 子的溺爱和束缚,只要能替孩子做的,一般不要孩子动手。这样大包大揽的教养方式容易导 致儿童从小养成依赖他人的性格,日后易不思进取,缺乏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而生活环 境相对恶劣、动荡和艰苦的民族,其家庭就非常注意培养孩子从小对这些艰苦环境的适应能 力以及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倔强性格。

比如为了提高孩子的耐寒能力,一些民族甚至从孩子降生 之时起就开始对其进行相应的训练:老挝老龙族的母亲们在为新生儿洗澡时,常常是先用温 水 ,再用凉水。我国的赫哲族人则干脆用冷水为新生儿洗澡,并在孩子出生两周后才给穿衣服 (之前睡在刨花堆中);藏族父母在数九寒天里让孩子露宿野外,经过这样的锻炼,即使在冬 季的早晨,五四岁的藏族孩子也能光着身子追逐牛犊、拽着牛尾巴与牛较劲。虽然像这样的 教育和训练在某种角度看是过于严酷了,但它也确实锻炼了孩子的身体和毅力,为孩子日后 形成自立坚韧的品性奠定了基础。

再以我国的瑶族和赫哲族为例。和我国的许多民族一样,瑶族的婴儿从一出生开始就被包裹 在 襁褓之中,用带子捆得紧紧的,形似蜡烛。这样,孩子的四肢不能动,只露出一个小脑袋, 不能俯睡,只能仰睡,即使在睡觉和喂奶时也不例外,父母一般只在给孩子换尿布或洗澡时 才把襁褓打开。而赫哲族的新生儿则是赤裸着睡在特制的刨花里,上面盖一床薄被,手、脚 可以自由踢蹬,两周后才穿上鱼皮缝制的衣服。需要说明的是,刨花和鱼皮衣都是由婴儿的 父母在产前准备好的。削制这种刨花是赫哲族的一门绝技,它要求刨花细如发丝、柔软如棉 ,每根不短于两尺;用这种刨花包裹身体,其吸水性和保温性均不低于毛皮和棉花;而用鱼 皮做的小衣服,则像纸一样轻软,很保暖。

将瑶族的襁褓和赫哲族的刨花堆相比,后者无疑是优于前者的。因为瑶族的襁褓给予孩子的 是更多的束缚,这就限制了瑶族儿童从小对周围环境的自由观察和自主行动意识的尽早产生 , 可以说,瑶族儿童和赫哲族儿童日后可能形成的依赖性格或是自立性格就萌芽于这最初的一 包一放之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少数民族家庭传统的幼儿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及相应的教养方 式对少数民族儿童身心的发展,尤其是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影响。由于这 些态度 及方式的产生往往都与民族生存的环境和需要密切相关,因而要改良少数民族幼儿的家庭教 育,切入点莫不在于改变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使之更利于人的发展,这对于改造少 数民族的性格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小结

自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后,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家庭教育也就产生了,并在目前的少数民族幼 儿 教育中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是每一个少数民族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启蒙、认同与传承的起点 和首要途径。在经历了长年自发的教育实践活动之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 一些与本民族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家庭抚幼传统。研究和整理这些抚幼传统,是为了在不 断提高少数民族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除其中的糟粕和陋习,在立足民 族性的前提下加强其科学性,并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幼儿家庭教育科学性与民族性的相结合。

《民族教育研究》1999,2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