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题研究 > 民族教育 > 各地研究
闽东畲族教育历史发展述略
2001-12-03    郭少榕

字体大小:

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主要少数民族。福建以闽东(宁德地区最多,有畲族1558万人,占全国畲族人数的247%,占全地区人口总数的544%。他们主要散居在福安、霞浦、福鼎、宁德等县市的山区和半山区。

一、1949年之前的闽东畲族教育

畲族的历史活动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唐初。在此之前,畲族先民已经劳动、生息和繁衍在今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畲族有自己的语言,闽东畲族内部使用的语言类似客家语。但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畲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如山歌,民谣、传统史诗和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利用口耳相授的形式代代相传。在相当长的历史上,闽东畲族人民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学校教育,只有在较大的村落曾间断性地办过私塾。如福安的畲族聚居乡村凤洋、金斗洋、南坪。民国15年(1926)至民国35年,福安仙岩村的8个畲族村民还先后在自己家乡办过“书馆”.上“书馆”的弟子一般为2030人。霞浦崇儒乡的上水、溪坪、新村也曾办过私塾。

在民国时期,闽乐畲族聚居地也曾办过几年初级小学。最早的是民国19年(1930),英国教会在霞浦畲族聚居村茶岗的教堂办的“圣义小学”,招生30名,不收学费。从民国25年至37年,福鼎县先后在桥亭、才堡、佳阳,佳山、浮柳,梅溪、嵌窑、油坑等畲族聚居乡村办过国民学校。这些学校的寿命不一,时间长的几年, 短的几个月。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只有桥亭,才堡的两所学校还在勉强续办学。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闽东畲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畲族中的文盲率达98%以上,他们中的“文化人”只是少数读过一至三年私塾的人。只有个别搬迁城镇的富裕畲家弟子才有机会接受中等教育。据1953年调查,福安县城关仙岩乡有畲族人口1055人,其中无一人完全识宇,只有略为识字的半文盲22人。闽东畲族人民长期过着“画画记事、刻木记数、结绳记账”的近乎原始的生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畲族教育的发展

1949年新建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根据我国的民族政策,大力扶助少数民族经济,并为发展少数民教育,采取诸多优惠政策,如为畲族聚居乡村拨专款盖校舍,对畲族学生普通实行减免学杂费。调派汉族教师去民族小学任教等。同时,实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的办学方针、在畲族山村兴办小学。1950年,全省第一所畲族公办小学在霞浦县白露坑开办;接着,霞浦南唐也办起一所小学,两校共有教师2人,学生31人。同年春,福安仙岩畲族村设立一所公办初级小学,招生40多名。到1954年,闽东地区专设小学发展到146所。1957年,福安、霞浦、宁德等县先后成立一批民族乡,乡所在地基本都开设了公立民族小学。这一年,全区民族小学达到99所,教师116人学生4559人。 1958年至1960年,随着大跃进运动,闽乐畲区各乡村的公民办小学都有大幅度增长。到1960年,有10个左右学龄儿童的畲族村都办起小学。但是,这些小学条件均极为简陋,师资薄弱。教学效果差,流生严重。因此,1960年冬以后,畲族民办小学大部分难以为继,公办小学在校生教也锐减。1962年的调整,闽东畲区民族小学数虽比大跃进时减少,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数也有所增加。至1965年,全区专设全日制民族小学又发展到366所,学生8285人,另外,还有耕读小学和半日制、隔日制、早、午、晚班、巡回小学等,学生5718人。全日制小学根据班级人数少,教师不足的情况,许多实行复式教学,复式班约占班级总数的四分之一。

民族小学兴办和发展,使畲家子女上中学成为可能。1958年秋,在福安县城关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隶属福安县教育局管理。当年就向闽东地区招生97名,其中各县保送的畲族学生78人,占80.4l%。l960年该技改由省教育厅管理。招生范围扩大到福安、闽侯、南平和福州五个地市。1964年,民族中学又划归福安专署教育局管理,主要招收本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到1965年,民族中学培养了一批畲族中学毕业生。加上其它中学的畲族学生,仅福安县畲族中学生就有138人,占全县畲族在校生的263%,与历史上的畲族教育相比,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人民政府也十分重视畲区成人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当年,就在畲村组织冬学,开始对畲族成人进行识字教育。到1965年,有公、民办小学的畲村都先后办起了农民业余小学班,大村还办有财会班和家技班,使许多畲民解除了文盲之苦,还培养了一批畲族农村干部。

三、19661982年畲族教育的缓慢进展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与其它地方一样,闽东畲区学校一度也产生混乱,陷入停课局面。1969年复课后,各县先后提出“读初小不出村,读高小不出队”的要求,民族乡村一时增设了不少民办小学。但由于办学条件未能跟上,民办教师占三分之二以上,许多是不合格教师,因此教学效果很差、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均甚低。如福安县1976年小学一年级有畲族学生1634人,到1981年五年级时只剩353人,毕业率为216%。

中等教育方面,“文革”开始后,福安民族中学停止招生,校舍被福安通用机器厂占用。1968年秋,民族中学初中部恢复招生,学生多来自福安县,畲族学生的比例大幅度下降。1969年,民中改为福安专区民族中学,1971年发展为完全中学。1970年,福安县又在康厝、坂中两个民族乡的乡小附设初中班(所谓“戴帽初中”),1971年福鼎佳阳乡小学附设初中班。1976年,康厝初中班升格为初级中学。同年,福安专区民族中学定名为“宁德地区民族中学”,面向全区招生,该年招收110名应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入高中部,初中部未招生。1978年,地区民族中学被列为全区8所重点中学之一;康厝初级中学开设高中部。另外。宁德八都和霞浦盐田农业中学也招一批畲族学生。1978年,福安师范学校复办,设少数民族班,第一年招少数民族学生69人。随着民族中等学校的增加,畲族中学生数略有增长。据福安民政局统计,1979年全县畲族初中生176人,高中生83人,毕业的历届初中毕业生215人,高中生211人。福鼎县1980年有畲族中学生207人,中专生9人。但从整个人口比例来看,畲族中学生所占比例仍很小,远远低于同地区汉族中学生比例。而且,由于“文革”期间教学质量普遍下降,民族中学的教学质量及毕业生质量都难以保证。更由于“文革”中取消了供应民族中学生口粮这一优惠措施,畲生经常需回到偏远家中取粮,有的家庭无粮可取,则导致学生缺课、退学现象十分普遍。

“文革”初期,各地农民业余学校改称“政治夜校”,只学《毛主席语录》、《老三篇》。1970年春,各地重新重视扫盲和业余教育。1971年,福安全县畲族乡村的业余学校一度达到112所,学员5408人,占畲族青壮年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但因政治运动的冲击,各地成人教育起伏不定。1974年,福安县少年文盲高达72%,青壮年文盲52% ,畲族人口的文盲率远高于此。总之“文革”使畲族教育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挫折。

四;1983年以来畲族教育的崭新局面

1983年,中央、省各级有关领导相继考察、调查了闽东畲族教育情况,针对当时的落后局面,督使福建省及闽东当地政府采取多种特殊措施,扶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此后,福安、霞浦、,福鼎等县都制定倾斜政策,如对民族学校增加财政进款,补助民族学校的公、民办教师和修建校台,加强民族学校师资力量,重点提高民族小学质量等。宁德地区教育局也决定各类学校对少数民族考生一律实行适当降分录取政策,增加民族学校教师津贴,提高中数民族中学生的助学全标准,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等等。有关部门也着力培养少数民族教师。宁德师范和福安师范开设少数民族师范班,降低50100分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专门为畲族乡村学校培养合格教师。到1991年,全区普通中学有少数民族教师136名,职业中学6名,小学513名。同时,增加民族学校教师编制,允许民族学校每10名左右小学生配备一名教师(正常师生比例是25l),每年增派骨干汉族教师到民族小学任教,对民族小学民办教师转公办予以特殊照顾,有计划地组织畲族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这些优惠政策措施的实施,为闽东畲族教育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一)初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将近普及

各县对畲族区小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根据畲族居住分散,各自然村人口稀少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县办民族实验小学,畲族聚居的行政村办重点民族小学,畲乡中心校办民族高小实验班,畲族散居的自然村办初小或教学班、点,在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小村办巡回教学班,还为家务事多,不能进全日制小学的畲族儿童办夜小学。同时,为解决畲族学童路远难行的困难,一些民族小学和条件较好的中心校办起了寄宿或寄餐制。1987年,福安全县有77所民族小学实行畲生寄宿制,寄宿生达2614人,占畲族生总数的3052%。寄宿学生全部免收学费。这使畲族儿童入学率大幅度提高。该年,全区少数民族学龄儿童16944人,已入学16156人,入学率达9535%,基本接近全区平均入学率(977% )。到1990年底,全区专设少数民族小学646所,专任教师1131人(内含畲族教 155人),少数民族学生1934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29%。同年,全区有1 251所民族小学附设了1435个幼儿班,有班幼儿38633 人,其中畲族幼儿1457人。

在推广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各校还重视提高教学质量。闽东畲小学的特点是布点散、规模小,一般是单班教学,要实行两种至五种程度的复式教学。因此,地区教育部门组织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专门对复式教学进行研究,开展复式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同时,编印一套较系统的农村小学复式教材,在各民族小学进行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福安等县推广中心校带完小,完小带完小等分层指导、共同提高的方法,在畲区小学开展教研活动。并对不同层次的少数民族学校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公办完小和初小,执行全国统一的学制和教学计划;其他耕读小学、简易小学和各种形式的教学班,除教好语文、数学外,还加强实用知识应用文、珠算等教学。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小也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在各方面努力下,畲族初等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大部分畲族学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1991年,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录取福安畲族学生分数为181分,语文、数学两科平均分90分以上。注意提高中等教育的质量。

(二)中等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畲族学童入学串以及初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畲族中等教育日益受到重视。1984年,宁德民族中学初中招生200名,90%以上为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招生180名, 55%为少数民族学生。同年,霞浦县崇懦中学在初中一年级开设民族班一班,招收畲族学生。这一年,全区有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初中生1353人,高中生237人。1985年,福安县将康靥初级中学扩办为“福安县民族中学”,面向全县招收畲族初中新生。1986年,霞浦县将原崇儒中学改办为县民族中学,面向全县招收畲族学生8个教学班,同时,在盐田、水门两个畲族乡中学增办少数民族班。1987年秋。福鼎县在城关创办县民族中学,招收全县畲生59名,宁德县也将位于金涵畲族乡的县八中改为民族中学。到1992年,全区以招收畲族学生为主的中学已有6所,79个教学班, 4166个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639人。

闽东民族中学在办学中除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外,针对畲族学生素质及畲乡经济发展需要,注重建立有特色的教学体制。首先,从保持民族特色出发,挖掘和研究畲族文化,编写乡土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使畲生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次,以培养发展畲族经济的带头人为目的,教育学生了解热爱家乡,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如地区民族中学从1985年开始, 在畲族学生中组织“畲族经济研究小组”,先后举办“闽东概况”、“专业户经营”、“怎样使山区富起来”、“少数民族经济概论”等专题讲座,指导畲生假期回乡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学好知识建畲乡”的活动。第三,针对畲族学生文化素质较差,大部分住校的特点,建立起全面关心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和管理制度。如地区民族中学根据来自山区的畲生朴实、学习勤奋、尊师守纪但知识面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学习效率较低等特点,扬长避短。教师备课都从畲生实际水乎出发,尽量使畲生听得进、跟得上、学得好。并不断拓宽畲生知识面,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生活上,教师对畲生关怀备至,为年龄小的学生管病、管钱,带学生回家过节等,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培养学生工作能力,让畲生干部自助自理班级工作,等等。因此民族中学的毕业生整体素质都较高,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品学兼优,回乡劳动的不少成为改变民族地区贫困面貌的骨干力量,宁德地区7个民族乡中有5个乡长是地区民族中学毕业生。

为了适应闽东畲乡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畲区脱贫致富培养人才,民族中学越来越重视实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术教育。1988年秋,福安县民族中学试行食用菌养殖专业的“31学制”(即3年初中毕业后,加1年专业培训)。1989年秋,开设二年制缝纫编织专业。19906月,该校改为民族职业中学,初中进行普通教育,职业高中以发展立体农业为目标,开设五个专业班,学制均为二年。课程设置上,文化课与专业课并重,侧重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在教学中,专业课注重引进科技新成果)并面向农村,走向社会,先后与康盾畲族乡的农业专业户,及下白石乡顶头村建立“农科教”三结合协作关系,培养学生独立经营管理能力。在服装编织专业中。把开发畲族妇女传统服装作为教学研究重点。该校还办有木工场,果苗圃、服装车间、种禽场、食用菌种植场等职教实习基地,逐步实行农、科、教结合。

(三)成人教育与推广科技相结合

新时期,闽东畲族乡村的成人教育在扫盲教育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科学技术教育。如福安县在畲族村学校开办农业技术班,对粮、茶、林、果等农业科学技术进行普及推广。1987年,霞浦县有70个扫盲班,学员1283人,扫盲面积70%以上,全县30个畲村有25个达到国家规定的扫盲标准;全县1540岁的畲族人(11527人)有889%脱盲。进而,畲村办起了一批文化技术班,对农民进行果树茶叶栽培,畜牧医等技术培训。到1990年。福安3个畲族乡扫盲班41个,学员944人,小学班28个,学员896人;农民初等技术学校5所。学员1177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3所,学员495人;少青壮年中的文盲下降到83%—57%,使文盲率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中外教育》19971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