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题研究 > 名师集锦
“活化石”吕型伟
2005-10-27    记者 续梅

字体大小:

   展望整个教育界,亲历教育百年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我经历了近七十年,也算时间很长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基础教育可以说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我是过来人,经历了全过程,而且处于改革的前沿,有时还参与决策。

  与我一起参与接管、实践的同志多数已经故去,少数还在世的基本上已经年老体衰,而我还健康地活着,还在东奔西走,还在搞改革实验,还在学习探索,而且有实验基地。所以,有人说我是新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我从事教育工作七十个春秋了,但仍然不敢说掌握了其中的奥秘,所以我不承认自己是教育家,只承认是教育工作者,当然还要加上个“老”字,老教育工作者。——吕型伟

吕型伟档案

  吕型伟:男,1918年生于浙江新昌,毕业于浙江大学。曾任小学教师、校长,中学教师、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处长、副局长,中央教科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组组长等职。现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上海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1983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亚太地区普教专家称号,2000年获中国第二届内藤国际育儿奖、宋庆龄樟树奖等。著有《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主编《上海普通教育史》、《上海教育》丛书、《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丛书、《中华美德五千年》和《世界美德五千年》等。

  吕型伟参与了对旧教育的接管、整顿、改造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初创、探索。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教育一些重大改革反映出的教育理念中都有他的思想。离休后,他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他亲历了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教育,参与了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被称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

  听一位近90高龄的教育大家谈教育,你会有什么样的期待?更何况,这位老先生所谈及的还都是目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前沿话题。人称当代基础教育“活化石”的88岁高龄的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虽然早在18年前就离休了,但他仍一直活跃在中国基础教育的阵地上,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在思考着中国基础教育的何去何从。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在上海一座普通居民楼的一套三居室——吕老的家中,这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诙谐可爱的教育大家向记者侃侃而谈他对当前教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信息技术和脑科学最前沿

  ◆我是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

  ◆未来的教育模式将建立在信息技术和脑科学基础上

  ◆21世纪教育的目标就是使“脑矿”得到充分开发

  问:听说您从小就喜欢观察和研究蚂蚁,后来又喜欢研究猴子,请问研究动物和研究人有什么联系吗?您长期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什么?

  答:我从小喜欢研究蚂蚁,后来从事教育工作,就开始观察和研究人的特性了。蚂蚁当然不能与人相提并论,但蚂蚁很聪明,它同人类一样,是一种组织严密的社会化动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是自称为万物之灵但又未脱动物共性的人。人类一贯妄自尊大,不愿意把自己同小动物混为一谈,但往往被自己营造的光环所迷惑,使教育步入歧途。比如当前的独生子女现象,家长们认为他们的孩子个个都是天才,长大都能当总统。但如果我们能还人类特别是儿童——正在从猴子变成人的过程——这样一个本来面目,我们也许会更客观、更理智地认识儿童,从而使教育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更有实效。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正面临重大而深刻的复苏。我认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将在世界诞生,从而取代产生于工业时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教育模式。这种新教育模式将建立在两个全新的基础之上,其一是信息技术,其二是脑科学。一个是教育的物质基础与外部条件;一个是人类对自身的发现,可以说是内部条件。前者使教育的手段更加先进,后者使教育更自觉、更符合规律。两者结合,将使教育产生一个飞跃,最终使人的潜能得到极大开发。

  我曾说,人们只知道有金矿、银矿,却不知道还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比金银更宝贵的“脑矿”。21世纪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使“脑矿”得到最有效、最充分的开发。人脑有140亿个神经元,9000万个辅助细胞,能储存1000万亿信息单位,相当于5亿册图书。显然,这个矿目前远未得到开发。人除了大脑,还有一双其他动物没有的被科学家称为第二大脑的手。就是这两个器官,使人类与其他动物拉开了差距,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未来教育中德育是最大难题

  ◆人文精神是培养优良道德的沃土

  ◆“和”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教师的不要放弃每一个孩子

  问:德育始终是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问题,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德育工作?

  答:现在是地球变暖了,人心变冷了。德育是未来教育的最大难题,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担心,因为这是个国际性的问题。如今人类可以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可以让飞天不再是梦想,可以克隆自己的生命,但是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那就是德育。目前人类的道德不是在进步,而是在滑坡。令人毛骨悚然的“9·11”恐怖事件,我一闭上眼睛就想起两座大楼上冒出的黑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总是想我们的教育成果到哪里去了?


我曾说,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哪个轻、哪个重,应该很清楚。

  十几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效果不明显,我看主要原因是德育工作者观念保守,对道德内涵的理解太狭隘,而且充满功利主义思想,忽视了有深厚积淀的人文精神基础;方法简单,形式主义与浮躁现象充斥,满足于短期效益。

  你们见过农村田地里用的薄膜吧!外面天寒地冻,里面温暖如春,农作物获得的是丰产,因为薄膜为农作物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德育工作也是一样,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适宜的好环境,这个环境就是人文环境。而人文精神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民族特色、国家特色,甚至有地方特色。我认为可以把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爱国情怀、精神世界等都包括进去。它的内涵是综合的,很实在、很具体,是一种巨大的、无所不在、潜移默化的力量。人文精神是培养优良道德的沃土,离开人文精神,孤立地抓德育,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营造人才成长的小气候。可以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社区入手,营造一个优良的小环境。就像大棚一样,让“小气候起大作用”。

  目前重视培养民族精神是非常好的。从中国历史上看,近百年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与三座大山的压迫等客观环境,我们在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强调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与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十分必要。但是如果就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形成的民族精神而言,从更悠久的文化传统来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一个“和”字。中国历史上强大的时候比如汉、唐、明等时代都强调与邻为善,与邻为伴,都是讲“和”的。比如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送去的是文化,是瓷器,是丝绸,而不是战争,不是要侵略别人。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之处,民族精神的伟大之处。当前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所以“和”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为什么不把这个重要内容挖掘出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

  对教师而言,搞教育就意味着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我至今记得1955年的一天,我当时任校长,有个年轻人到办公室找我。我一看,原来是5年前的一个学生,我心里就格登一下:一定是他出事了!因为这个学生在校时非常调皮,老师们都拿他没办法,不只一次地建议开除他。后来我一忍再忍,这样一直到他毕业,也没开除他。但他毕业后,我一直担心他会干什么坏事。没想到他突然来了。我冷冷地说:“是你啊,什么事?”他说:“校长,我知道自己当时在学校实在是很坏,现在我要到一个边远的地方工作了,走之前,一定要来看看您,就是想告诉您,您的学生现在已经改好了,您就放心吧!”我听后眼泪都出来了,很感意外,同时也很感动。原来这个学生后来上了同济大学,已经毕业,要响应号召去支援边疆。这件事对我教育很大。从此,我树立了一个信念: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学校不能轻易处分一个孩子。处分容易,给他一个机会难。我们的教育应该有力量把不好的学生教育过来,要有耐心,要宽容,要允许孩子犯错误。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