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周济:总结经验推进“十一五”教育发展
2006-01-06    

字体大小:

——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十五”时期的教育工作,部署“十一五”时期特别是2006年的教育工作,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把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陈至立国务委员将亲临会议听取同志们的发言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一、“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即将过去的“十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时期,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平凡的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教育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嫜昂凸岢箍蒲Х⒄构郏欢贤平夜逃母母锖头⒄埂?001年,教育部党组提出了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研究制订《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提出要把“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作为推进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针。这些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新的气象、作出了新的贡献。

  1.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2000年我国在13亿人口中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里程碑。进入新世纪,我们把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作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200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不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东、中部各省、市通过实施建设“教育强省”、“教育强县”等措施,推动高质量、高水平“普九”,切实加大了巩固、提高的力度,“两基”迈上了新的台阶。

  农村教育被摆到了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切实的加强。2003年,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集中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加强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进展顺利,地区之间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央政府总计将投入100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据此可满足新增165万学生和204万寄宿生的学习、生活条件。积极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约64亿元,对中西部22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3000万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其中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1440万学生,还落实了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有效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大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100多亿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前该工程已全面展开,带动了中西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十五”时期,我们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努力实现“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的要求。基本保证了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取得了历史性成果。522个项目县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663所,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约46.7万人次,添置了大量仪器设备、课桌凳和图书资料。中央和地方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总投资达到430亿元,累计改造D级危房7800万平方米,全国农村已有3400多万师生从危险校舍中搬进新校舍,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对危改工程,我们实行了最严格的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制度和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危房改造工程成为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政府工程之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多年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5年实现“两基”目标,成为全国第13个、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来第一个实现“两基”的省级单位。

  针对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2001年以来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政府为主的投入体制基本确立,2004年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内拨款占到了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比例的80.61%,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主要由农民负担的状况,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变化。近一两年,我们认真研究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政策措施,公共财政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预计2005年,“两基”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都将超过95%,青壮年文盲率继续控制在4%以内。民族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都得到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高中阶段在校生超过38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

  2.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前一段时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近几年,职业教育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2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不断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通过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紧密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大力实施了“职业院校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初步形成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各级职业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密切与企业、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快培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各类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650万,实现了年初提出的比2004年增加招生100万的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2005年达到90%以上。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教育系统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体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和协调。

  不久前,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度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3.高等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增强。

  过去五年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接近1500万,在学研究生超过90万,高等继续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了1000余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体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推进。综合性、多科性高校增加,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单科性院校过多的局面,加强了学科的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招生、考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学校内部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展明显,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高校的活力。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新的进展。1999年至2004年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约72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1200万平方米,是新中国头50年建设面积总和的近3倍,有力保障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在计划安排上,坚持规模增长与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就业状况等相挂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高等教育必要的办学质量和规格。加大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明显扩大,人才培养结构得到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招生规模超过本科,对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将发挥重大作用。高等学校大力加强了教学工作,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在高校中凝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十五”前四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科技经费991.8亿元,承担各类课题61.9万项,发表论文146.3万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176147篇。2004年度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份额分别占到全国的68%、58%、59%,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推进,高校科技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推动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较好地发挥了现代化建设“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4.素质教育全面展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切实加强。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素质教育正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进程之中,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就素质教育问题所作的重要批示,教育部门与中宣部、团中央等部门和单位分头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在新闻媒体上组织了素质教育大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素质教育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2004年以来,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文件,召开了两次中央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教育系统坚决贯彻中央的精神,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拟订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切实推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进程;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进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青春健身运动;加强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出台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组织师德报告团,强化师德教育,弘扬高尚师德。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结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抗击“非典”等教育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活动。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以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等取得了新的进展。教育系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普遍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明显增强。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高度重视高校稳定工作,高校连续多年保持稳定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为全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5.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更加坚实。

  过去五年中,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在不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巩固和完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新的管理体制的同时,不断推进教育的其他各项改革与制度创新,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与制度,为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体制和制度保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元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民办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学校(机构)达到7.85万所,在校生达到1769万人。民办普通高校从2000年的32所增加到226所,独立学院249所,总计在校生达到140万人。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和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经费使用效益稳步提高。中央先后投入数百亿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育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发展。2004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了4200多亿元,是2000年的1.7倍。

  教师队伍建设成就巨大,素质明显提高,活力逐步增强。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的进展,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推进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取得新的成就。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均明显提高,教师的待遇不断改善。

  教育信息化建设生机勃勃,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技术保障。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城市和乡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覆盖全国、互联互通。有90%的高校、3.8万多所中小学、近6000所中职学校基本建成校园网。下一代互联网建设顺利进行,中国教育科研网络建设得到推进。

  教育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国家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取得突破,一批重要教育法律的修订和立法前期调研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教育部出台了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和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取消了一批教育行政许可项目,有效推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切实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教育系统法治意识不断提高。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坚持开展每年一度的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语言文字工作得到加强。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双边和多边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与17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截至2004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近82万人,接受来华国际学生近50万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归率达97%以上。稳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注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汉语国际推广有新突破,“汉语桥”工程开始实施,境外“孔子学院”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境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教育涉外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初步形成。

  6.努力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

  着眼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摆在突出地位,努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推进薄弱学校的改造,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成倍增长,这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采取一系列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问题。一是切实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政策、新机制运行。截至目前,全国高校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156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25.5亿元。二是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全国31个省份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切实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教育乱收费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学校收费行为逐步规范,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投诉率明显减少。三是切实解决高校招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5年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实施了“阳光工程”,建立和完善更加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招生乱收费、违规录取和中介诈骗现象大幅减少,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四是认真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努力为广大中小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五是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2005年达到创纪录的338万人。面对艰巨的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协调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努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一次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整体水平大大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我国在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2004年,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3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7000万左右,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由小学毕业提高到初中毕业。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直接推动了我国举世瞩目的变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事业巨大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努力工作、不懈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党组,向多年来理解、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同志、社会各界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呕心沥血、辛勤工作、努力奉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慰问。

  回顾“十五”期间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把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前进。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

  ——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不断加大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必须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制度创新,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好的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高度重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基本矛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一方面,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资源开发有着强烈的需求,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不断提高,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让子女有学上、有好学上成为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另一方面,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们现在存在的很多困难和问题,都是从这个基本矛盾派生出来的。一是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艰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发展差距很大。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艰巨,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异过大,薄弱学校改造仍然面临巨大困难。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难度依然很大。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然面临许多困难,育人质量有待提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或应试教育倾向相当严重。教师队伍的质量、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教育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三是教育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都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各项改革有待继续深化。四是投入不足仍然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26%,如果按最新公布的我国GDP总量计算,这一比例只有2.79%。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公用经费不足,学校运转困难。高校和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紧张,职业学校缺乏实习、实训条件。应该看到,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前进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社会深刻变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有的是教育大发展中伴生并发的问题,有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时期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今后前进中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新的困难和问题,所有这些都要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予以解决。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周济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周济会见新加坡教育部部长
· 周济在教育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 我国"十一五"期间培养890万高技能人才
· 周济:06禁止一校两制和以改制为名高收费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