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乱收费愈演愈烈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几年来,中小学教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根据国家计委公布的价格举报情况,教育乱收费问题成为五大热点问题之一,投诉居高不下:一些地方中小学变换花样,向学生擅自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一些学校乱办校中校,乱办特长班;一些部门和个人向学生肆意派购学习用品。您对此有何见解?
孟繁华(以下简称孟):最近几年中小学教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经审计19个省区市所属的1700多个县以上财政部门、2000多个教育主管部门和8660所中小学校2000年度基础教育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查出中小学"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等各类违法违规金额达39亿元。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中小学乱收费,但到目前为止,成效并不显著。一些名目繁多的"花样收费"成为投诉的热点,什么“建校费”、“补课费"、“保险费”,甚至还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桌椅费”、 “调节费”、“兴趣费”、“进班费”等等,使人目不暇接。一些学校明知这些行为违规,却暗中对抗,将明收变成暗收。这直接违反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家长对此亦意见极大。
分析:呼唤合理的游戏规则
记:教育乱收费为何屡禁不止?是什么原因致使这种现象如此难以解决?
孟:乱收费现象各行各业均有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具有消费性和投资性双重特性。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举办者和需求者之间达成成本与收益的某种关系,自然就会产生教育市场。在产生这个市场的过程中,一些规则被打破,而新的规则尚未整体性完善,这就使得一些人见利忘义、有机可乘。教育乱收费现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另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为了孩子的未来,多交点费也忍了。这也从环境的角度纵容了乱收费现象的产生。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市场的庞大,教育规则的缺失,执法不力,是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实行"校长负责制"体制,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有人事和财务的大部分处置权。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一些上级主管部门把学校当成自己的“腿”,当成自己的附属物,任意摆布,在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靠行政命令向学生乱摊派。教育用品需要一定程度的统一,但关键是要遵纪守法,按规则行事。
记:现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巨大,对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这方面是否存在"倒挂"?会出现什么后果?
孟:这与我国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的举办权限有关。高等教育主要归国家和省,而基础教育主要归县和乡,从投资渠道上看就带有明显的差异。我国基础教育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是穷国办大教育。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基础性的,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国家人口整体素质的体现。基础不牢,祸及子孙。不重视基础教育的投入是典型的短期行为,是政府职能的缺位。就我国的现实看,这种状况暂时不大可能有根本性的转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适龄人口的下降,是会逐渐改善的。
对策:“上下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
记:您认为根治中小学教育乱收费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各自应确立什么样的职责?教育乱收费有没有从制度层面来规范的可能?
孟:首先,教育决策结构应从集权转向适度分权。我们过去习惯于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实施教育管理,力图防患于未然。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环境变化加剧,不确定性事件不断增多,非程序化决策比例日益加大。要想继续保持教育决策系统的活力,必须使教育组织从集中的单一的决策中心,发展成为多级多个决策中心,走教育决策权逐步分散化的道路。这样,赋予各个决策中心相应的责任, 使其面对现实发生的问题,在问题发生的地方及时解决问题。
第二,教育决策信息结构应从层次式转向网络式。层次式结构是一种与组织权威等级结构重合的结构,其信息的集中度高,结构简单明了,但信息容量有限,传输速度较慢,只能适合环境比较恒定的教育组织状态。随着教育环境变化加剧、教育决策结构分散化的发展,教育的信息结构也应从层次化结构向网络化的方向转化,从而形成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减少信息失真和不对称性。
第三,教育决策的动力结构应从控制型转向自主型。我们现有的教育决策动力结构大都是控制型的。这类动力结构是以“自上而下”的控制序列为前提的,自主型动力结构则赋予教育组织各级决策中心以应有责任,让他们拥有充分的决策自主权。只有责、权、利相结合的动力结构才能形成具有良好运行机制的教育管理体系。我认为,只有形成“上下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依法治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三乱”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