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2006年中国教育的八个关键词
2006-12-31  中国新闻网  张建新 栗建昌

字体大小:

  关键词三:课改

  新中国教育史上的第八次课改成为落实素质教育实质步骤。高中课改在2006年扩展到十多个省市。

  9月,天津市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改。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课改推行学分制,课程将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必修课程统一安排,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修满144个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学业状况将通过学分记录予以评价和反映。

  浙江省新课改强调过程评价、成长记录,实行学习、科目、模块三级教学。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后,以往高中实行了几十年的“统一”课程表将结束使命,取而代之的将是学生的个性化课程表。

  孟庆松认为,这一次的课改,要求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生存、做人;从过去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的评价体系。

  张武生将这次课改的方向称为“革命性的”。他认为,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新教材注重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主性。

  课改开始催化高考变革。第一批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山东、广东、宁夏和海南四个省(自治区),日前向社会公布了经教育部批准的2007年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然而,课改进展并非一帆风顺,新挑战已经出现。面对新教材,有的地方出现了“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的问题。作为首批课改试点省的福建,由于中考和高考评价体系没有变,升学率仍然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由此催生了新一轮课改“怪胎”:教师一边应付上头推行课程改革,一边仍按“老方法”教学。

  关键词四:竞争

  2006年高考过后,各大媒体都在热议一个话题——香港高校扩大内地招生,争抢已经考上清华、北大的优秀生源。今年香港8所大专院校合共招收了1300多名内地新生,其中不乏各地的高考状元。

  抢夺生源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法国总统希拉克今年10月访华时表示,将为中国学生大开方便之门,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将很快从现在的2.5万人增至5万人。

  11月,由美国教育部长率领的美国12所高校校长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北京教育展。美方代表团表示,由教育部和高校联袂组团是一项历史性举措,而此前在历年举行的国际教育展上,美国院校鲜有参展。

  美国签证程序在透明度、速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目前大约97%的赴美申请能在两天或少于两天的时间内得到处理,而中国学生赴美签证批准数量在近两年也连续增长。截至今年秋季,2006年美国使领馆向中国学生发放了25900多个留学签证,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一半。

  熟悉西方教育的张武生认为,在中国加入WTO五周年后,中国教育面临来自国际上的竞争正在越来越激烈。挑战正如期而至。但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开放中发展的一个契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国教育的“线上迁徙”
· 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
· 2018中国教育政务新媒体年会在上海交大举行
· 教育专家: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
· 中国教育投入超三万亿元 媒体:下一步是把钱用好
· “更好的教育”:中国教育的时代选择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 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 中国教育的深水突围
· 中国教育改革:就近入学正取代择校 蛋糕分得更公平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