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成都新建学校意见:8级抗震不得靠近公共娱乐场所
2008-08-22  新华网  

字体大小:

  21日,成都市教育局制定的《中小学校灾后重建规划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向媒体公布,明确规定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成都市将于2010年全部完成受灾学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新建学校8级抗震3级防水,并不得与公共娱乐场所毗邻。

  选址:避开地震带 远离娱乐场所

  新建学校选址按照“小学适当就近,初中适当集中”的原则,充分考虑地质结构和自然灾害对学校建筑的影响,尽可能避开地震带,尽量采用天然地基。

  普通中小学校,校址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畅通、环境适宜、 公共设施比较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应避开高层建筑的阴影区、地震断裂带、山丘地区的滑坡段、 悬崖边及崖底、河湾及泥石流地区、水坝泄洪区等不安全地带。架空高压输电线、高压电缆及通航河道不得穿越校区。 

  学校不应与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传染病房、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建筑:8级抗震3级防水 屋顶保温

  各学校可根据本校办学特点,采用各自的建筑风格设计,以川西民居风格为主,也可采用现代风格、浅欧式风格等;部分新建的学校原则上按原建筑的设计风格进行设计。教学楼或综合楼层,小学不超过四层,其余学校不超过五层,不设置电梯。中学教学楼净高为3.40米,小学教学楼层高为3.1米,行政办公楼层高为2.8米,学生宿舍按双层床考虑,小学净高为3.0米,中学净高为3.4米。

  抗震等级参照成都市建筑的7级标准,并提高一级标准,确定为8级抗震烈度。新建学校主体结构将采用框架结构体系,也可采用框一剪结构体系。墙体工程采用框架结构,外墙采用页岩多孔砖,内墙采用页岩空心砌体。教学楼、宿舍、食堂及其他建筑物防水等级选用三级,所有屋面均按节能设计考虑屋顶保温,教室两面采光。

  细节:防滑抗静电 不用螺旋楼梯

  此外,《意见》还对其他细节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如学校正面围墙一般设计成透绿式围墙,墙体厚度为240mm;黑板设置专用黑板灯具;教室设壁扇,根据规范设置电源插座,每间教室设一个电视终端盒、一个宽带网络终端盒及校园广播音箱;楼宇间100M光纤相联。

  地面上做高分子防水层,贴防滑地砖。外廊、阳台需作防水砂浆防水。需要安装静电地板的教室均做水泥砂浆地坪,抗静电地板由学校二次装修考虑。网络教室内铺设全钢防静电地板。

  教学、实验、图书楼不得采用螺旋形楼梯或扇形踏步。楼梯坡度不应大于30度,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楼梯和楼梯之间不应设置遮挡视线的隔墙。楼井宽度不应大于0.2m,室内楼梯栏杆高度不应小于0.9m。

  《意见》规定,受灾学校重建中,功能设置既要满足现实的教育教学需求,又要适度超前。按照这 些标准,到2010年,成都市所有中小学校建筑设施将达到国家规定的现行校舍安全标准,并成为牢固安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设施齐全的公共设施。(杨华丽)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四川:2010年春季开学时 完成灾后学校重建85%以上
· 四川完成恢复重建201所学校 占规划学校数的6%
· 灾后重建应注重学校可持续发展(图)
· 成都发布教学楼重建标准 设防烈度8度不超过4层
· 灾后短时间内儿童参加媒体活动不利心理恢复
· 中央财政今年安排700亿用于灾后重建
· 厦门教育系统全力开展灾后重建
· 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成立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 袁贵仁部长赴四川调研教育系统灾后重建工作
· 亚洲最大风洞群地震后全面恢复科研试验能力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