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内地学生的“澳门印象”--纪念澳门回归十周年
2009-12-14  新华网  

字体大小:

  新华网澳门12月13日电(记者 茆雷磊 王燕萍)“澳门是一座宁静的小城,这里的居民对人热情周到,社会充满人情味,我很珍惜这段岁月。将来离开澳门,我一定会非常怀念这里。”从宁波来到澳门度过多年求学光阴的王秋雯,话语中透露出真情实感。

  澳门回归以来,到澳门就读高校的内地生数量与年俱增,内地生如今已成为在澳门就读的外来学生中的“主力军”。特别是近年来,每个新学年开始时,数以千计的内地生纷纷从各省份会聚澳门注册就学,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2005年,王秋雯正是这样来到澳门大学,作为一名本科一年级新生开始了自己的澳门时光。

  “一出关闸口岸,就看到澳门大学的老师和学长们。他们知道内地新生中很多人不会粤语,又怕澳门居民的普通话不够好,担心我们人生地不熟,所以特地在口岸迎接我们,这让我一下子觉得非常温暖。”回忆对澳门的第一印象,王秋雯忘不了那扑面而来的人情味。

  “当然,现在澳门居民的普通话比那时又进步了很多。”她补充说,“我们在学校里有一种默契,内地生与澳门本地学生对话,我们往往主动说粤语,澳门生却乐于用普通话,说得不好没关系,大家都爱用这种方式学习对方熟悉的语言。而且我渐渐发现,在校园以外,大多数澳门居民也在很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一转眼王秋雯已经在澳大静谧美丽的校园里度过了4年多的时光。从当初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变成现在的热情开朗、善于沟通,她坦言这得益于澳大独特的教学优势。她说:“英语教学增强了我的外语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和研究的风气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则锻炼了我的交际本领,在澳门求学的日子里,我觉得每一天都很充实,也很快乐。”

  这些年里,王秋雯不但在校内与澳门同学同窗共读,还曾经深入澳门居民家庭教授普通话。她觉得,澳门虽然地小人少,但社会很稳定,人们心态也很平和。“要说这些年的变化,以前澳门居民都喜欢看香港的电视台,但现在他们经常收看内地电视台,因为他们很希望增加对内地的了解。”

  尤其让王秋雯感动的是,去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澳门同学不但争相了解有关新闻,而且非常积极地发起捐款救助,他们中不少人还主动联系灾区的中小学,希望能去助教,为灾区尽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澳门同学的这种真情流露,让我们这些内地生深感敬佩。”王秋雯说。

  随着近年来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澳门年轻人希望到内地施展抱负。“校内的一些社团经常开展到内地进行的各种活动,每次都有很多澳门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做就业选择时,也总有澳门同学向我咨询,希望我多提供一点关于内地的信息,因为他们觉得到内地就业是大有前途的。”

  澳门的物价并不贵、澳门的治安非常好、到澳门念书很值得……这些充满正面积极意味的评价与观感,组成了王秋雯心中的“澳门印象”。在澳大就读期间,她曾作为交换生到美国学习一学期。“那段时间我真的非常怀念澳门,怀念那些熟悉的街道、怀念我常去的商店,”她说:“等研究生毕业后真的离开澳门了,我想自己一定会非常舍不得。”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20年澳门现场招聘会邀请函
· 澳门951名保送生获内地高校录取 人数创新高
· 澳门723名保送生被内地高校录取 创历史新高
· 澳门:社会捐赠助力大学发展 学校基金磁力吸金
· 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拓展教育文化交流
· 各地春节——澳门
· 携手推动三地科教发展!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成立
· 袁贵仁在澳门出席2009两岸四地大学校长高峰会
· 澳门新增1例感染源不明甲型流感个案
· [大运会]近千港澳学子深圳感受大运精彩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