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学校供水设施解远忧
文山州和红河州都是我省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每年长达半年的旱季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缺水。家家户户修建小水窖早已成为当地群众雨季储水旱季用的最佳选择。事实证明,在这次特大旱灾中,部分建有水窖的学校,尽管水窖所储之水已无源头,但在外援水的支持下,水窖在维持学校运转中具有“定心丸”作用。在寻甸、石林、泸西等县的部分寄宿制学校,由于仅靠单一的自来水供水系统,每年旱季缺水季节,靠肩挑、手提、自带等应急方式解决师生饮用水问题并不鲜见。
今年的特大旱灾,使无储水设施的学校压力加大,靠每天外出高成本运水,发放小水桶、化整为零让学生自己储水,或动员自带饮用水到校等临时性方法,让师生们在抗旱中饱尝艰辛。相反,丘北、蒙自等部分寄宿制学校,未雨绸缪建有部分水窖,在政府部门的调控下,基本就能维持学校的生活用水运转。
供水设施的简陋,使旱灾期间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受威胁,并且大大加剧了供水成本。据红河州介绍,该州大部分学校缺乏系统的供水设施,从校外水源点运入的饮用水成本居高不下。经测算,到5月底,全州仅解决师生临时饮水困难就需资金5000万元。由于很多学校蓄水设施不够健全、水源安全防护设施简陋,还容易形成饮水安全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是弥补贫困地区寄宿生生活补助指标不足、经费过低的有效途径。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因无水浇灌,基地中原有的蔬菜已干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丘北县新店乡中心校因过去就修建了“双水窖”,在此次特大旱灾中,除了1口100立方米的水窖用于储蓄洁净生活用水外,另一口30立方米的水窖则将学生洗漱等生活废弃水循环利用,成为学校种植养殖基地的供水来源。加之,该校作为全县的勤工俭学示范校,在上级部门补助5万元的支持下,建起了防旱防涝的大棚蔬菜基地。开学以来,新种植的各类蔬菜品种繁多,生机盎然,还饲养了几十头生猪。
大旱当前,需要解“近渴”,也需要尽快构建解“远忧”的长效机制。这是许多学校校长的共同心声。(记者 罗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