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纲要实施一年:教育家办学就是改变现实的行动
2011-08-10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开放办学,做乡村大教育   

  自2007年任校长以来,因我校是农村学校,经费紧张致使缺少机会四处朝拜取经,我们便不得不根据一些文本材料、网络文章和领导同事耳传口授的先进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搞起了自己的教学改革。几年下来,竟然走出了一条取消课外作业、加强课内外教与学的有效链接,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促进高效课堂建设,改进教育管理,唤醒教师教育自觉的学校发展新路。

  我认为,教育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应该探索适合自己的操作范式,它应该符合时代精神、遵循教育规律,应该具有长远的他人可以借鉴学习的普及意义。这种范式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外人的检验。回望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探索历程和实践成果,无不如此。我们近几年的行动,不敢说是改革和创新,只是基于自己的良心与使命,在探索,在行走。

  大家都知道,学生负担过重是教育的一个“顽疾”。沉重的课业负担不但损害了学生健康,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开发、学习能力和兴趣特长的发展,也耗尽了教师的精力和体力。如何化解这一难题?我们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入手,实行课下“零”书面作业,引起省内外媒体、专家和学校的广泛关注。

  学校明确规定,各年级一律不准布置课下书面作业,不准课下发成套试题,课上完不成的作业不准留在课下做。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具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适当的选做题,实现当堂达标。

  一旦彻底取消了课下书面作业,就摒弃了过去教师教学依赖“题海战术”的“法宝”,创新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具体做法是:建立学习小组,落实合作学习任务。运用“单元自主学习指导纲要”引领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使用“课堂学习指导纲要”促进教学环节优化。“课堂学习指导纲要”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善学促教”3个教学法则,整体优化目标定向、学生先学、合作探究、点拨拓展和反馈达标5个环节,保障学生学习内容的当堂达标。使用“双休日(节假日)生活指导纲要”,为学生双休日和节假日设计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生活指导。

  同时,为了保障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打破了过去长期遵循的教师培养模式,相继组建了多种学习型组织,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鲜土壤。例如,通过“教学改革研究者共同体”,激活教师教学改革的内驱力,催生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通过“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引导农村教师在网络中获得学习资源,促进专业发展。

  我们还本着“在继承中创新机制,在创新中积淀传统,回归常规凝练特色,固化特色形成文化”的原则,遵循“扁平化管理与团队式引领、民主管理与制度化保障、人本管理与学术型引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加强管理与创新。探索实行了教师全员“导师制”,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管理。实施班级教育改革,使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学校把家长委员会与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相结合,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支持与理解学校的教学改革与管理,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学校教育要突破过去禁锢在学校围墙里做教育的传统模式,走开放办学之路,做农村大教育。让学校不仅仅去影响学生,它还应该去影响教师,影响家长,影响家庭,影响村庄,影响社会。这些都应该是校长主动考虑、奔走呼吁、探索实践的内容。

  (李志欣:山东省利津县北宋镇一中)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中国教育的崭新跨越
·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特别报道:重回原点
·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特别报道:大国重教
·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 体制改革在"深水区"推进
· 《教育规划纲要》落实情况评估报告
·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咋构建?
· 职业教育评估报告(摘要)
·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周年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三周年:信息技术带来课堂新变化
· 教育部召开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民办教育创新发展座谈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