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权是教改的核心,如果不放权,政府和学校的新型关系就无法建立。
2011年岁末,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实施情况。总结了颁布实施一年多来的情况,称将加快改革步伐,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作为教改《纲要》颁布之后的第一年,2011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备受关注。客观而言,这一年在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背景下,教育公平进一步扩大,其中,国务院出资160亿元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生的营养改善计划,得到舆论的广泛好评。然而,在教育改革领域,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尚未出现,教育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依旧。
以基础领域的“冷暴力”事件来说,成了各媒体总结2011年教育事件的关键词之一。“冷暴力”事件之所以在中小学频频发生,根源在于我国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然而,在2011年中,高考改革方案却未出台,推行9个年头的高校自主招生也没突破性进展。同样令公众失望的,还有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早在国家《纲要》制订时,教育的行政化就被公认为当前教育管理的关键问题,《纲要》确定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就直指教育行政化。然而,从2011年的现实看,去行政化改革的进展不大。令人眼睛一亮的变化,恐怕只有快到年底时,教育部发布公告,为两所部属高校公选校长。此外,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改革试金石的南科大教改,也在2011年遇到极大的阻力。
经过改革实践,已经试出困难,试出矛盾。要深入贯彻、落实《纲要》,必须直面这些,三方面可以期待。首先,要切实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放权是教改的核心,如果不放权,政府和学校的新型关系就无法建立。教育部应做好两名校长的公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校长遴选机制,并推进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
其次,应出台方案明晰高考改革的图线路和时间表。按照教育部2011年的工作部署,高考改革方案原本应该在2011年出台的。在笔者看来,按照教改《纲要》对高考改革的描述,制订具体方案,难度并不大,最大的难度在于政府部门是否自甘于宏观管理,推进“教招考”分离,以及高校是否愿意把选择权给学生。
再次,探索新机制,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根据袁部长的报告,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达GDP的3.66%。这与《纲要》确定的2012年达到GDP的4%尚有0.34%的差距。要在2012完成这一目标,需要从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省级财政加大统筹着手。另外,要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对校车等基础设施的保障。
2012年,将是真正的教改攻坚年,这一年教改的走向,关系公众对教改的信心。必须承认,过去一年的教改,已经让公众信心有所动摇,如果新一年还没有突破性的行动,当初制订教改所要起到的恢复公众对教育的信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就很难达到。(熊丙奇 上海交大教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