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5日电(记者吴晶)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落实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启动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教育改革正在悄然改变着学校的面貌、教学的方式、教育的生态。
回顾2011年,展望2012年,我们梳理身边变化,解读政策措施,期待教育改革继续稳步推进,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崭新天地。
>> 盘点2011年教育新变化
>> 唤醒心力量 2011教育说:2011年中国教育盘点
学前教育大发展:让所有童年都美好
变化:安徽省合肥市完成了对全市城区规划区域内、2002年以来建设的规划总建面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建设、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全面普查,共调查小区334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整改方案并督促落实。
政策:2010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各地迅速制定并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13年,全国将新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入园幼儿500多万人。
试点学生营养餐:山里娃不再饿肚子
变化:广西河池市启动学生营养餐工程,以中央财政每人每天3元、县财政0.5元的方式为寄宿制小学生提供伙食补助。全市164595名农村寄宿小学生一日三餐全都吃上免费营养餐。
政策:2011年10月,国务院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60多亿元专项资金,为680个国家试点县的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每天3元钱的营养膳食补助。最贫困地区农村的2600多万中小学生因此受益,占中西部农村学生的近30%。
义务教育均衡化:“择校”热逐渐被遏止
变化:山西省晋中市没有一个班超班容量,没有一个公办学校收取一分钱择校费。成绩,得益于教师交流制度、高中招生指标到校、阳光均衡编班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政策: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教育部与27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备忘录,不少省份还进一步与地市或县市区签署协议,层层落实政府责任。一年多来,各地划定学区或片区,统筹教学和人事管理,加大教师交流力度,把更多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今后将继续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对薄弱学校进行改造;推动校长教师交流,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等方式带动各校整体水平。
国家助学全覆盖:寒门学子安心读书
变化: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
政策: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覆盖范围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40万受助学生占在校生的22%。中职国家助学金覆盖学生的90%。资助482万名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1500元,占在校生总数的20%。2010、2011年,国家两次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达到小学每生每天4元,初中每生每天5元。2010年秋季学期起,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年发放人数和金额分别突破100万人和100亿元。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