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北京论坛 > 动态报道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能给二十一世纪的人类什么启示?
2006-10-27  中国教育网  张生明

字体大小:

  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

  ——10月2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京论坛2006”开幕式上,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在做主旨发言时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作了如上的总结。

  袁教授认为,上述概括是回顾中华文明得到的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时,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袁教授还指出,上述的几点对今日之中国仍有借鉴意义,而且其意义或许会超出中国的范围,供更多的人参考。

  启示之一:选择和平、和谐

  中华民族历来有“安土重迁、热爱和平”的历史传统。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和”的观念在中国的经典中多次出现。袁教授援引《老子》和《论语》等指出,中华文明的两大思想来源儒家和道家的经典中都多次出现“和”的观念。

  他从“和平”与“和谐”两个层次进行了说明,和平与和谐都基于一个“和”字。他认为,相对于和平,和谐是一种更高、更美的境地。

  “中华文明中和谐的观念,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启示之二:选择包容

  包容是中华文明的固有思想,《尚书》和《老子》等经典中都提到了包容的观念。袁教授从中华文明的发源、组成和演进等方面说明它的包容性。以战国和唐代为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这种包容不只是统治者的包容,也是整个社会的包容;而唐代的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人员组成的多民族化、文学艺术题材风格的多样性等都说明包容是它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这也是中华文明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启示之三:选择开明

  讲到“开明”,袁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四点核心:即“民为贵、广开言路、举贤授能、以法为准”。他指出,中国古代往往将“盛世”和“开明”联系起来,称为“开明盛世”。唐太宗和魏征、唐玄宗和姚崇等贤君明臣的典故都是盛世与开明紧密相连的重要例证。

  宋代的政治设计也体现了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都是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的关系。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开明,为开明才能广得人心,为开明才能云蒸霞蔚。”

  启示之四:选择革新

  中华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不是最早的,但却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袁教授认为,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不断变革是其中之一。这归功于中华文明底层蕴含的变易的思想。在中国历代哲学家的思想中都有变的思想,这种变易的思想在政治上往往被作为变法改制的依据。

  从政治实践上来说,中华文明的几千年历史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回顾历史,凡是革新力量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

  启示之五:选择开放

  中国汉唐盛世都是开放的朝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活跃。袁教授以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唐代文化的交流和明代的郑和下西洋等为例来说明中华文明的开放性。

  除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合外,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双方文明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对西方文明的伟大贡献已是公认的事实;而明代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现代科学也对促进中国的生产力起了关键作用。

  袁教授指出,当欧洲科学突飞猛进发展的时候,中国的统治者安于现状,闭关自守,这对中国来说是惨痛的教训。但此后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先后学习西方先进文明,这种学习经历了从科学技术的层面到政治文化的层面,使得中华文明开始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之中。直到今天,打开大门走向世界仍然是尚在继续的历史任务。

  “开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条件,唯开放才能吸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唯开放才能吸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唯开放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演讲的最后,袁教授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出发,表达了对二十一世纪全人类文明生态的看法:“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但文化能不能或者要不要全球化必须做出清醒的判断。”

  袁教授主张不要笼统地提“全球化”,或者笼统地提“全球化时代”,应当对不同层面或领域进行具体分析。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层面是大势所趋。但在精神层面想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将一种文化强加于人是不可能、也是不明智的。他认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并充分尊重各个民族或国家自己的选择。

  在当今世界上,孤立的民族文化是难以存在的,单一的全球文化也是不可思议的。不同文化只能以开明开放的态度相互包容,只能和平和谐的共处,以期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是我们对二十一世界人类生存方式的正确选择。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北京论坛论坛人物——袁行霈
· 袁行霈:国学究竟有什么用?
· 袁行霈:文化的馈赠
· 曹雪涛袁行霈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 袁行霈、谭中妙语对话中华文明分论坛
· 从比较的视野看中华文明的历史运作与境遇
· 重大科研项目“探源工程”成果发布
· 陈至立强调:加强古籍保护传承中华文明
· 和谐奥运:世界不同文明的融会
· 聚焦!北京论坛分论坛 国内外学者热议科学文化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