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北京论坛 > 动态报道
文化遗产:消解迷失在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短视与浅见
2007-11-04  北京论坛  李欣

字体大小:

  北望上海,东邻杭州的宁波,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资源——集有重大历史、现实影响的港口城市,和具备独特风貌的江南水乡于一身,形成了具有唯一性的特殊文化景观。然而来自宁波市文化局的邬向东先生谈到这座名城的文化遗产,却不无感慨地说,他最担心的,便是一旦当自己出差办事之时,宁波市一些拥有高度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也许就未必会免遭遇被拆毁掉的命运了。在11月3日下午的分论坛上,邬向东谈到的这一现象开启了一场关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探讨。

  文化遗产的偶然与必然——短视与浅见的由来

  名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实则无异于对该城市的一种建设行为,一旦相关部门意识不到这一层,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常常是不堪设想的。

  邬向东认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存留状况,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偶然结果。这其中,地方官员的领导理念作用很关键。通常情况下,市、县两级政府对城市文化遗产的发展将起到决定作用。因为土地之于城市的经济指数有着重大的意义,依靠转让土地的使用权,市、县级政府便可以在短时期内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由此,包括建筑物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政府行为的作用下,便具有了一定的偶然性。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徐怡涛认为,由于文化遗产具有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逐步体现和积累其经济价值的特点,因此,任何忽视文物保护,急功近利或不恰当的利用,都将造成经济和文化上的损失。地方政府往往是开发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主体,但由于各级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对文化遗产领域的学术研究、保护和管理重视、投入均显不足,较多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上述因素对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产生和积累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最终造成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总量下降,背离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忽视研究、保护和管理,是目前困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事业和谐推进、亟待纠正的错误观念。

  梁思成的遗憾——不要让学者变成孤独无力的保护者

  在文化遗产领域,学者所研究的对象,自然是遗产之价值,即其学术性,从而为遗产的保护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梁思成先生可谓中国当代学者中纠正上述短视和浅见的第一人。然而时至今日,学者们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无助的困境。

  在徐怡涛看来,学术研究、科学保护及合理利用,与文物经济价值实现和存续的关系,亟需在政府环节得到正确的认知。文化遗产不是普通的商品,其价值的实现与升华,绝不是单纯的经济数据所能估算的,而是要以学术尺度来衡量。从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来看,政府多倾向于关注遗产的经济价值,而对遗产的学术研究、保护遗产的宣传教育却远不及开发文化遗产经济功能的活动频繁有力。而长期以产业、项目带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学术研究的边缘化。

  徐怡涛认为,学术研究、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都是影响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研究、保护,和管理的人力物力投入,应视为增加和逐步兑现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成本投入。因此,学者们希望相关政府部门改变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错误观念,提高对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重视,加强学术研究投入,从而实现对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

  认识文化遗产的冰山——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自澳门文化局的陈泽成先生认为,欲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须得协调社会、环境与经济三方面的关系。人们对于遗产的利用主要涉及两个层次:一是社会、文化价值,二是经济价值。在陈泽成看来,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文化价值是否得以发挥,在于是否能够促进人类环境和社区的进步和改善。至于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是否得以重视,即在所谓自由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真实价值,在陈泽成看来,其实只是文化遗产价值的表层。

  一直以来,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以经济价值来衡量,所以其真正价值往往没有得到公允的评定。“文化遗产是属于公众的,不应该成为私人或商业机构牟利的工具。文化遗产的总的经济价值,应该是保护费用和再利用所产生的收益。其效益取决于直接或间接的使用人次和存在的时间。只有这样,在经济上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循环系统。”显然,经济价值直接与个人需要相关,但经济价值不是一种普遍价值。毕竟,只有当文化在继续之时,文明才能继续绵延不断地向前发展。

  如果把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那么经济利益便是浮在水面的部分,隐藏其下的则是社会文化利益。因此,社会文化利益与经济利益既有所不同,又息息相关。当然,经济虽然只是作为表层的影响效果,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本质作用都在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不可偏一而废。

  让参与者收获自豪——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效益

  陈泽成在总结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标时是这样表述的:保护文化遗产的目标,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遗产的行列中来。对于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来说,其使命就在于,不论是从保护文化遗产本身,还是配合国家的总体发展策略,都应该让国民通过参与保护来建立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可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如以正道行之,它是建立对国家民族自豪感的来源,造福人民,创造就业和收入;同时提供途径去正确了解其它文化和思想,能够强化‘地球村’的概念,如多元共存。”两地学者在他们的报告中共同表达着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声,可见消解迷失在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短视与浅见,是我国相关部门在接下来的时期内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基于价值挖掘构建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
· 浙江大学:基于价值挖掘构建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
· 当历史遇上前沿:高科技如何为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 上海大学成立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单霁翔任名誉院长
· 吹打专业走进职业学校 非物遗产能否起死回生?
· 敦煌文化在我身边 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
· 同济大学科研项目获UNESCO文化遗产保护奖荣誉奖
· 重新检视“五四”的文化遗产
· 四川:神秘“三星堆”将走进四川百所校园
· 南京:保卫梧桐树见成效 工程让树显文化保护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