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北京论坛 > 论坛精华
许智宏:大学国际化带来的三个挑战与北京大学的战略选择
2006-10-29  北京论坛  

字体大小:

  编者按:本文为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教授10月27日下午在北京论坛(2006)教育分论坛上所做的主题发言。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国际化的时代里,人们越来越相互依赖。对于大学而言,传统的、以“学术寂寞”为重要特征的学院教育,已经被大规模的留学生扩招、高密度的国际学术会议、跨越国界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大学联盟组织所取代。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市场,这些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国际化已经渗透了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人员交流等各个方面。

  今天的大学管理者们,都在讨论着国际化。那么,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现代大学的历史还只有一百多年,对于中国的大学,国际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又应该怎样规划和管理我们的大学呢?

  在我看来,国际化当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比如,我们可以与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共享课程与师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提升教学的水准;我们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增加国外学习生活的经历,使他们开阔视野;我们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使我们的校园更加多元化,等等。这些机遇,大家充分地认识到了。我今天希望强调的是,国际化带给我们的三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国际化对大学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影响。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全世界的大学都要成为一种模式,但它隐含着这样的危险:许多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地借鉴美国的大学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美国模式并不是唯一成功的模式,何况美国的大学也不是按一个统一的模式发展的;我们要广泛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并且保存和发扬我们自己的传统。

  大学国际化,导致了不少统一标准的形成。在某些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医学、工程等,制定全球统一的入学标准、实施统一的课程模式、颁发统一认可的资格证书已经在许多国家成为现实。近年来,MBA、MPA等所谓世界课程(world program)的发展便是课程全球化的典型发展趋势。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课程已经超越了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成为全球标准统一的课程。但是,这是否会影响到大学的特色呢?

  第二,大学国际化的结果之一,是大学与社会的互动更加密切。大学成为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大学发现知识,研究知识,并且传播知识。市场规律和社会需求对大学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大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并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社会的中心。

  于是我们看到,在各个大学,法学院、商学院、工学院以及其它管理应用类的学科快速发展,招收大量的优秀生源,而传统的学科如中国大学的文史哲学科,受到了市场的严峻挑战,因为选择这些学科,可能意味着终生的清贫与寂寞。

  市场化的趋势,对大学的传统使命形成了挑战:我们能否坚守学术的独立、自由与尊严?

  第三,必须承认,当今的大学国际化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越来越受商业利润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各国在留学生生源、跨国教育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中,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每年仅留学生带来的经济收入就非常可观,这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优秀人才的流失。这样的现象,是不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的。这也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应对的巨大挑战。

  面对大学国际化带来的这些机遇与挑战,中国的大学必须积极地进行制度变革,努力追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这里,我想简要地说明,北京大学在国际化挑战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

  第一,北京大学积极参与大学国际化,但是,我们将坚持北京大学的传统与特色,坚持独立的自身价值体系。

  大学不能自外于社会的发展潮流,也不能忽视市场的需求。但是,我们不能把办学等同于商业行为。坚持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仍然是当今大学理想的精髓。大学不是温度计,不能对社会每一种流行的风尚都作出反应。大学基于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理性批判性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够永葆理性精神。

  第二,北京大学要在大力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同时,继续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
  面对功利化的挑战,我们认为,大学必须处变不惊、理性应对。要大力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学科作为支撑。应用型学科当然应该大力发展,而且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资源。但是,一流的大学教育,应该寻求“通才”与“专才”、“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是人才的根基,大量的尖端技术和重大发明并非来源于发明创造的实用目的,而是来源于对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索的追求和激情,体现着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思维创新及求实态度的升华。因此,一流的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厚积薄发的基础学科,重视学术的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

  第三,北京大学要在继承自身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努力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共同体”。

  伴随着大学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各个大学参与全球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世界范围的高等学校的交流,本质上要求各个领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问题,理解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作用,以及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共同生存的必要性。在继承大学自身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北京大学应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应增强国际理解、和平文化的教育理念,共同为促进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作出我们的贡献。

  一流大学的国际化既要继承又要借鉴,弘扬本民族和大学长期积淀的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文化精粹,既要反对跨文化交流中的“种族中心主义”(ethno centralism),也要反对完全模仿某一种模式而失去特色。我们主张互补共享,增进合作,弥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高等教育的差距,真正建立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相互尊重和相互相任为基础的国际教育合作关系,服务于已见初倪的知识社会。

  国际化是双向的,发展中国家要改变大量留学生单向“出口”长期“顺差”局面。中国大学要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共同体”,就要增强优势,大批吸收“进口”的留学生,以增加本国学生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因此,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开阔国际视野,加强全球伦理、道德责任、环境保护、种族平等、全球福祉以及对不同文明的理解等国际理念的教育,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

  中国政府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而我认为,在实现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使命的过程中,大学将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以上三点,是北京大学面对国际化挑战提出的对策,也是我们所希望实现的战略目标。我期待着与各位大学管理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希望北京大学与世界各地大学的合作不断发展。谢谢大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许智宏:中国植物科学迎来“硕果期”
· 许智宏: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关键是看转的什么基因
· 许智宏:盲目转专业不可取 大学生要准确定位
· 许智宏:大学排名是中国大学校长头上一把剑
· 许智宏忆1959年考进北大 时任校长马寅初
· 许智宏劝学子: 半夜起床“偷菜”不利健康
· 北大校长许智宏:什么才是大学荣誉所在?
· 许智宏:北大拟修订师德条例 规范教师言行
· 北京大学2008新年晚会:校长倾情演唱流行歌曲
· 北大校长许智宏直言:学者不必“学而优则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