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 刘奕湛)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跨越。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专业人才十分缺乏,高等教育很不发达,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1951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不论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还是在巩固政权方面,我们都需要人才。”1952年,教育部决定所有高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当年共录取新生6.6万人。
上世纪60年代,教育部下发了《高等教育60条》,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即“稳步发展、巩固提高、重在质量”。那时的教育强调质量第一,速度服从质量。
从1958年到1965年,政治审查在高考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教育部、各高校贯彻以政治为主的录取原则。在那个年代,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外,家庭成分也是考生能否上大学的决定因素。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1978年,在“文革”中中断了10年的高考正式举行。无数青年在田间地头、在工厂的机器旁心潮澎湃。他们从农村、工厂、牧区、学校和机关涌向考场,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值得记忆的一幅风景。许多中国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继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2000年高校继续扩招,并向西部地区倾斜。此后,高校招生连续多年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增加。
来自教育部的一组数据表明,1998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人,随着1999年全国大规模高校扩招,2006年这一数字变成504万人,2007年达560万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629万人,在历史上首次突破600万大关,预计平均录取率将接近62%。而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也达到610万人。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奢侈品”。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新华网访谈中曾谈到,高校扩招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
在60年的岁月长河中,高考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选拔出数以千万计的人才,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奔赴到社会各行各业,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进步。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左右。随着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规模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招33.1万人,这样当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153万,招生增幅达到42%。那段时间,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录取百分比徘徊在个位数,到了80年代末变成百分之十几,而1999年扩招之后,录取比例达到百分之几十。1999年的高校扩招给无数考生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使得数百万人尝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滋味儿,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教育机会的均等。这一年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1万高校毕业生,到今天的610万;从100个考生只录取四五个人,到今天每10名考生中就有6个能考上大学——6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飞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为国家昌盛奠定了人才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