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18日电(记者陈思武 季明)谈起1981年自己在日本进修时第一次坐电车的情景,65岁的范期锦依然记忆犹新。
“不管男女老少,每个人穿的鞋都不一样。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因为在国内,大家上班拿一样的包、一样的饭盒,穿一样的衣服、一样的解放鞋。” 在日本学习了近3年的范期锦娓娓道来。
推荐专题:庆祝建国60周年 中国教育及科研发展回顾展
新中国成立时,还在成都的范期锦年仅5岁,只记得1949年成都解放那天早上,一打开家门就看到两名解放军战士。于是他跑到街上,才目睹了解放军进城的历史一幕。
“小时候,哪想过会跑到日本去进修啊!”范期锦笑着说。1967年他从天津大学水道及港口水工建筑专业毕业后,曾短暂在军区农场当农民,直至1970年被重新分配到位于青岛的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二公司,他才真正专业对口。
而能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二批公派留学生,范期锦也颇费了一番周折。他先通过日语和专业知识两轮考试,再经过多轮集训和严格的政治背景审查,1981年终于飞往日本东京大学进修港湾工程。
“留学进修让我知道我们行业的深浅。无论是实验设备、理论发展,还是技术,当时我都觉得外国比我们强。83年我结束进修回国时,恨不得什么都往回带——手表、电冰箱、洗衣机、彩电……就是没钱,” 范期锦回忆道。
但20多年后他重返日本时,情况已完全改观。
“和其他国家一样,市面上很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我在商店里转了半天想买点礼物回去,最后选了一个电子相框。回来一看,还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说到这,范期锦哈哈大笑。
今年2月范期锦受邀去日本讲学。初坐飞机时还眼花缭乱的他如今已是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总工程师、港工领域“中国经验”的分享者。面对当年的老师和前辈等台下听众,他镇定自如。
这种人生际遇的改变让他感触很深:“当年,我是百分之百向人家学习,他们一个大学本科生知道的比我们这些工作很多年的人都多。但20多年后再比,我们国家在地位、技术、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变化真是非常大。”
同样变化的还有范期锦生活和工作的地点——天津、青岛和上海。他目前已成为上海市民。
“我人生的跌宕起伏是跟整个国家密切相关的,”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两鬓开始花白的范期锦如此总结自己60多年来走过的路,一如60年来上海历经的变迁。
60年前中国共产党接管被西方学者称为“打开现代中国的一把钥匙”的上海时,曾有人预言上海“维持不了3个月”,也有人断定“共产党搞经济要吃‘鸭蛋’”。
这种论调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关于中国未来的悲观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