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反,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西方经济体仍苦苦挣扎,而中国已率先露出复苏的曙光——股市、楼市年初以来强劲反弹,大部分经济指标明显改善,正在筹办2010年世博会的上海更是到处大兴土木。从已建成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到在建的上海中心,这座雄心勃勃的城市不断刷新着“中国第一大商埠”的高度纪录,并且瞄准了更长远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而后者正是范期锦等多年来一直参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业界人士所期待的。
当年的成都“小鬼”如今已成为港口航道领域的权威专家,新上海人范期锦的人生曲线,融入一代又一代国人“走出去”的足印,一同勾画出新中国60年来走向世界的曲折轨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管理人才和技术专家奇缺。1950年,新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25人启程赴波兰等东欧五国学习语言、史地等专业。随后,更多留学生被派往苏联等国。新生的共和国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向世界。
据教育部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起至60年代初,新中国共向苏联派遣了1万多名留学生,向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1000多名留学生,1956年后才向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零星派出留学生。
上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以苏联和东欧国家为师的“一边倒”求学局面被迫中止。“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紧接而来,对“里通外国”罪名的恐慌让中国陷入了闭关锁国的混乱之中,除了少数亚非拉国家,中国几乎完全关闭了走向世界的大门。直到1972年中国再启外派留学生计划,向英法两国派出首批留学生36人,困境中才现转机。
1978年6月,邓小平指示重新打开国门,鼓励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规模和留学范围,年已37岁的范期锦这才有了初次出国进修的体验。
此后,中国留学队伍不断扩大,从精英走向全民,由公费到自费。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身份也不再仅仅是“学生”,经商贸易、投资考察、休闲旅游等多有涉猎。走向世界各个角落的中国人开始主动分享自己的文化、知识、商品和资金。
2001年12月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贸易数字最能说明变化,1950年新中国进出口总额只有区区11.3亿美元,仅占全球贸易总额0.9%。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2008年进出口额达2.56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额的8.86%。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认为,60年来无论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还是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及中国看待世界的视角,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变化很大”。
朱锋说:“60年前,我们不了解世界,对世界的感觉很陌生,与世界往来的最主要目的是维护主权安全和获得外界承认。60年后,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中国的自信心有了很大提升,在国际事务中也日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更要通过与世界的紧密互动,增加自己的实力,实现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互利和共赢。”
推荐专题:庆祝建国60周年 中国教育及科研发展回顾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