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据质量问题来源及需求
近年来,多数高校已通过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不能被有效利用。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四方面: 信息因素、技术因素、流程因素和管理因素。
信息因素: 产生这部分数据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元数据描述及理解错误、数据度量的各种性质( 如数据源规格不统一) 得不到保证和变化频度不恰当等。
技术因素: 主要是指由于具体数据处理的各技术环节的异常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环节主要包括数据创建、数据获取、数据传输、数据装载、数据使用、数据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流程因素: 是指由于系统作业流程和人工操作流程设置不当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主要来源于系统数据的创建流程、传递流程、装载流程、使用流程、维护流程和稽核流程等各环节。
管理因素: 是指由于人员素质及管理机制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如人员培训、人员管理、培训或者奖惩措施不当导致的管理缺失或者管理缺陷。
随着各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逐步进入信息集成阶段,用户对信息化和数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信息化对业务有更加深入的支持,从原来的“局部信息化”发展为“全面信息化”,从简单的“数据管理”发展为“信息资源综合利用”; 另一方面,信息化的重心也发生转移,从原来关注应用系统的功能和关注业务部门管理的数据,发展到了关注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业务管理人员关注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决策人员需要决策数据支持,全体用户要求提供集成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因此,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发展,要想真正满足信息集成阶段用户对信息化和数据的需求,就必须构建完善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解决上述数据质量问题。
数字校园数据质量管理改进
数字校园数据质量管理整体框架
数据质量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管控体系,涉及到数据应用和管理的各职能部门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承担着明确的责任。各部门之间形成较为完整的协同工作模式和相应的协调机制。一方面满足快速业务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够逐步形成高校完整统一的数据质量管理能力,并为更多未来业务的数据应用服务,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模式。数据质量管理框架定义了数据质量管理要求,由业务需求主导,并根据业务需求制定数据质量管理策略,以指导数据质量管理的全过程。
数据标准是数据质量管理中考察数据质量状况的主要参考; 数据质量管理流程包括数据质量的监测、报告、评估及数据质量改进活动等工作环节; 岗位职责基于数据质量管理流程各步骤分解的具体任务制定,在实施数据质量管理时,将根据这些岗位职责,指定相关的负责人并明晰其职责范围; 工作模板定义实施数据质量管理流程时,各岗位人员开展工作、报告问题、联系沟通要用到的信息传递工具模板,是将数据质量管理流程标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数据质量问题,历史记录是评估数据质量管理效果和数据质量改进趋势的基本要素; 数据质量评估是改进的基础,帮助质量管理人员明确进一步的管理行动方向。
数字校园数据质量管理主要内容
1. 制定一个稳定的可操作的数据质量标准;
2. 建立一套稳定的数据质量监测体系,从而及时地发现数据质量问题;
3. 建立并实施一套数据质量不断改进、数据使用价值不断提升的管理机制,从而使数据质量的改进成为数据质量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4. 建立一个可靠的数据质量评估流程,衡量数据质量的改进效果,并判断改进趋势。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