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的建设初衷是希望将分散在各个院系和不同部门的数据信息汇集起来,以便于统一的管理、计算、存取和使用。但由于受长期形成的管理结构和传统观念影响,高校数据中心多级构建、分布管理甚至重复建设,使数据难于共享,最终导致信息孤岛的形成。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在高校内部,视频开放课程、高性能科研计算、数字图书馆、一卡通、办公自动化等数字化应用日新月异,使得各类数据的处理、存取、交换和共享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运行的常态。而在高校外部环境中,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资源爆炸式增长,现有数据中心同样无法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的创新需求,数据中心面临着角色定位、建设模式、管理机制等各层面的挑战。
数据中心应需而变
随着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应用服务的不断深入,用户的服务意识在不断增强,对信息化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愿望。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已经从管理数字化迈向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服务对象从教育管理拓展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领域。各种信息越来越广泛的数字化、网络化,促使各类新的应用不断出现,校园信息化业务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对数据中心的支撑与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数据中心作为学校信息系统的运行中心、测试中心和灾备中心,已经成为数字校园的神经中枢,是保证数字校园各个应用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基础,服务于数字化校园的整体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动,在基于Web2.0的新一代数字校园架构下,信息集成和业务集成阶段已经来临,对校园数据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新的应用需求出发,当前数据中心的定位已转变成为高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基础支撑的服务平台。其建设目标也相应地扩展为数据信息资源整合、计算存储资源整合以及为校园各类应用提供高速、稳定、安全的互联网服务。数据中心要能够全面、动态、实时地展现学校各项指标,为学校实现现代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应利用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与环境,整合现有系统和资源,建立一个统一的身份认证中心;一个具有安全性好、可靠性高、可用性强、可管理的门户系统,能对全校数据信息进行统一集中管理、维护的数据平台;从认证、信息的集中与个性化服务、数据等层面实现全校范围内数据的统一集中和共享,从整体角度满足用户各种信息查询的需要,为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的信息数据需求提供数据来源。
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宓指出,现阶段校园信息化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原有业务,以IT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服务向着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用户的服务体验成为衡量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信息化校园初期的数据中心建设模式逐渐呈现出基础设施单体能力过剩,管理成本攀升,数据服务支撑应用有限,服务范围狭窄的不足。因此,如何做到真正以用户为中心,提供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随手可及的全方位服务,成为推动数据中心变革与转型的重要原因。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