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县地处岷江中游,总人口2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约18万。青神自古产竹,名谚曰:养儿不如栽竹,3年就可享福。但青神人真正享了“竹”福,也还就是这十多年来的事儿。
青神县南城镇成人教育中心创建于1975年,最初叫南城乡成人校。建校前9年,学校先后在14个村设立了分校,在76个社设立了教学班(点),扫盲完成后,为了让学校办下去,开始教农民季节性的种养(殖)业技术,如杂交水稻制种、病虫害的防治、养蚕、养猪等。
1984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南城乡成人校建成了成教中心,采用“短平快”的教育模式,开始为农村培训实用技术人才。后又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办起了竹编工艺厂。开始是学校办工厂,后来工厂发展了,变成了公司,逐渐演变为公司办学校。
到现在,学校的一切办学费用由公司提供,公办的成人学校成为了民办公助校。南城成教中心校长陈云华,同时也就是青神云华竹旅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农民与致富
青神县县委副书记赵永东算了一笔账:2003年,南城成教中心举办“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包装竹系列竹编、灯罩系列竹编”等培训班52期,共培训5700人次;2004年办培训班11期,培训人数500多人……
近20年来年,包括青神在内,附近地域共计有3万户、5万多人次接受了南城成教中心的培训。其中20万人口的青神县有2万余人次参与了培训。以小户年收入3000元,大户年收入几万元计算,经过培训的竹编户人均年收入均在2500元以上。
眉山县东坡区罗平乡距青神十余公里。现年67岁的贺国民是罗平乡对口“竹编基地”的“点长”。罗平乡这个“点”有竹编户100余户。贺国民与成教中心的渊源可以上溯至15年前,他耳闻“南城陈云华竹编技艺了得”,于是辗转去看了看。这一看,也就看出了兴趣,看出了门道。
15年来,贺国民从小散户,渐渐发展成为大户、点长,每次他到南城培训完,回到乡里又把点上的竹编户们集中起来,进行二次培训。有了订单,他挨家挨户下发,说明交货日期,把“点”上的货全集中到他家。待交了货,收了钱,再一一把钱发给每户。
15年来,贺国民一家盖起了两三幢二层高的小洋楼,家里自行车、摩托车、电视机样样不缺。3个儿子、3个媳妇,再加上他们老两口,一家人全部投入到竹编中,除去成本,人均年收入4000余元。
如今,南城分布在青神和周边地区像罗平乡这样的“点”有30余个,有3000多个农户家庭参与其中。有人总结说:“南城把3000多个车间办到了农户家庭。”
青神县县委副书记赵永东毫不避讳地说:“青神如今财政依然不富,但农民增收了,农民富了。就此一点,南城成教中心功不可没。”
学校与产业
1984年,南城成教中心首期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3天报名120人,全是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经过3个月的技术培训,学员逐步掌握了基本的竹编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集中了一批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不断创新品种,使竹编由粗糙的日用品发展成为一种工艺品,产品也由最初的几个发展到535个。市场的良好反应和这层层推进的发展,校办厂“青神县中岩竹编工艺厂”应运而生。
校办厂最初把每次培训中品学兼优的学员集中起来,进行竹编工艺生产,把人才培训、竹编生产和市场销售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专业技术培训基地。几年间,厂、校发展迅速,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都很可观。
从1984年到1993年,南城成教中心校办厂经过10年努力,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1993年春,成教中心征地50亩,建成了新的教学实践基地——中国竹艺城。
为了进一步解决产品出路,1994年,中岩竹编厂更名为“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探索出培训、推广、生产、销售一体化服务,年产值2000多万元,创造了“学校—公司—农户”的崭新模式。
学校办校办工厂,在当地反响不大。但是,从校办厂到公司,再由公司办学校,公办成人校成为政府不拨教育经费的民办公助校,这在当地引起的震动就大了。虽然陈云华仍然是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成教中心校长,但是,更多的人看到的却是“学校不是就卖给陈云华私人所有了吗?”“他在公家的地上办自家的厂?这样的事儿行得通?”。
质疑、冷漠,包括压制、打击,都曾不期而至。陈云华自己也曾怀疑,做这一切究竟对不对,为了啥?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给予了陈云华支持和帮助。但从始至终最坚定、最无私的支持者是四川省著名农村教育专家赵家骥:“这摸着石头过河的事,谁也不知道会落个什么结果。所以,我务虚,陈云华务实。我一直支持他,因为这个人肯吃别人不愿吃的苦,也因为这个人对农村和农民是真有感情。”
赵家骥说,办教育,办成这样,难得!学校办成这样,许多人不会做,也不理解!但是,别人垮了他还在,难道就没有奥妙?赵家骥有三个观点:教育要与经济结合;职业技术教育要与产业结合;从事职业教育的人,要允许他先富起来。
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在这样的“没有先例”中前进着,生长着,发展着……
从1994年至今,南城成教中心已有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无形资产3000多万元。十多年来,南城成教中心创造的青神竹编品牌,渐渐地由实用型向工艺型转向,学校以平面竹编编出的艺术品惟妙惟肖,产品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幅“中国百帝图”在国外被美商花4.8万美金购买后,另一幅不足300克重的“清明上河图”又被日商以1.6万元人民币收藏。
2004年,学校紧跟国际国内竹编产品新潮流,自主研制开发了“竹编墙纸”系列、“化妆品包装”系列、“全生态竹编精品画”系列等,来自国内外以万为单位的订单使公司声誉大振,也使竹编户们收益颇丰。
十余年来,南城成教中心在四川省内16个县市、西部3个省的部分县进行了竹编工艺的初、中级培训。2004年,还对省内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爱华学院、四川师大的学生进行了创新思维的培训。
十余年来,陈云华应邀出访了16个国家和地区,带去了技术也打开了市场。2001年12月,国际竹藤组织指定青神县中国竹艺城为“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2002年4月,应国际竹藤组织德国海南热带雨林项目组邀请,派出教师在海南举办了180人参加的两期竹编技术培训班;今年1月,陈云华去埃塞俄比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
转型期的农村成人教育,必须要正确处理办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才可能真正长久和有效。
教育与经济
在1993年征地50亩建起“中国竹艺城”后,去年,南城成教中心再次征地43亩,陈云华要建一座竹笋状的“竹艺博物馆”。
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陈岚说:“我父亲是一个永远不会止步的人,他脑子里有太多的创新想法。和他一起工作的人会很累,但却永远会有惊喜和奇迹。”
当初,竹艺城刚刚建起,很多人觉得好笑。在一般人的设想里,竹艺城应该就是一个大工厂,主要用于生产制作。可是,陈云华创建的竹艺城里小桥流水、亭榭楼台、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当地一些人说:“陈云华在修后花园呢。”
几年后的状况却是:竹艺城不仅成为培训推广、生产销售的基地,同时,也成为旅游观光、餐饮娱乐的休闲场所。如今,不仅青神县城里的人不时会到竹艺城里喝茶游乐,眉山市甚至成都市的不少人也驱车来过周末。“一张门票五块钱,几千个座位有时一张不剩。”竹艺城办公室主任万学笑着说。
专家早就认为,农村成人教育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生态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计划地开发教育资源,借助行政手段,引进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动力的市场机制,建立由地方政府组织、督导为手段,对办学结构进行系统调控的运作机制,从而坚持地方特色,满足不同地区的不同需要。
于是,一个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教育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思路,在青神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的脑海中形成:建造“学校—公司—科研—农户—基地—商场—旅游”的经济圈,以“竹”为特色,打出一张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牌。
今年,青神县开始规划以竹艺城和竹艺博物馆为基点,将从县城到竹艺城的2.5公里道路全面改造,修建一条“竹艺风情街”,以“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吸引大企业和小农户加入,通过竹制小商品批发零售、竹艺观光旅游和竹艺培训销售等多种经营模式,广开门路,搅活池水,拉动青神县域经济。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什么?答案可以很浅也可以很深。
南城启示
启示一:任何形态的教育,都需要与时俱进。
农村成人教育,自她诞生之日起,就没有非常辉煌与耀眼过。但是,她的存在却又是不容质疑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大省的比例也相当高。触及人心灵与生活方方面面的教育,不可能舍弃农村成人教育这块阵地。应该说,最初的农村成人教育显得比较被动,就在田梗、农田或者守着一方土坯教室打转转。渐渐的,这种被动的恶劣效应产生了——被遣忘,可有可无。于是,农村成教一度沉寂。
南城也有“被动时期”。可是,南城的“觉醒”来得很早也很及时。当明白在老路上无法取得发展之后,南城的办学者们开始了与“时代同行”的新尝试。
农村成教的路是千万从事这一事业的办学者、亲历者们走出来的,可以是“南城模式”,也可能会有“西城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农村,也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农村成教。而且,就算是“模式”,也是可立可破的。
时代才是造就教育形态的真正背景。农村成人教育应该办成什么样?在每个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的阶段目标,但唯一不变的答案是:造福于一个时代的农村与农民。
启示二:有生命力的办学,都不会是狭隘自私的。
南城一路的发展,不知打破了多少关口,闯了多少所谓的“禁区”——办校办工厂、学校由公到私、不断征地……这些路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更没有先知者可以预测,是对了,还是错了?
南城这一路,有过很多援助的手,或者说,如果没有像赵家骥这样的领导和专家的帮助,也许南城走不到今天。这些人敢于打破、敢于闯关,因为他们对农村成教有着清晰而坚定的认识。
赵家骥认为,从事职教的人,要允许他先富起来。他敢于这样说,是因为他自己不为私利而来,所以光明坦荡,不怕风险。而陈云华能够在近30年的时间内不断涉险而不惧,原因也在这里。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