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鼓楼区一座不太起眼的建筑之内,全国高校计算能力最强的高性能中心——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这个外表看似普通的建筑之内,402个节点的计算中心里只有两名管理员,然而计算机控制系统却在24小时监控着中心内的各个环节,而且每天都会给管理者发送手机短息,告知设备的实时状况。不过,最令人瞩目的还不是这个计算中心的自动化管理流程,也不是计算能力的大小和规模,而是里面发生的故事。
高校HPC二十年的需求变化问题
在寻常人看来,这个计算中心与其他企业或高校的机房无异:一样排列整齐的机柜、一样的设备发出的噪音和空调的轰鸣。然而,通过对这座高性能计算中心的深入探访,可以看出,这里不仅可以看做是中国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缩影,而且可以映射出中国企业和高校数据中心发展的未来价值。
据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运算中心主任周庆林介绍,南京大学从事高性能计算方面的建设始于1980年天文系的应用需求。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教育需求的提升,各个院系也相继开始购买服务器解决自己的计算需求。但是各个院系由于成本、人力等原因自己建设科研教学用高性能计算节点过于浪费,且不符合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需求。因此,在985工程二期的项目中,南京大学拨出了专门款项购置和更新全校所需的共享大型计算设备,力求为全校理科院系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也因此孕育而生。
在高性能计算中心一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各个院系的应用不断增加,最初购买的设备已经不能满足计算需求,因此南京大学决定扩充容量。2007年先买了一些小型机,之后x86的刀片服务器风起云涌,每年的市场份额都在高速增长,南京大学也注意到了这个趋势,他们认为刀片服务器高密度、节省空间以及节能的特点非常适合HPC,于是购买了IBM的刀片服务器,自那以后,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就与IBM结下了不解之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