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对教育和科研的创新发展日益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不断推出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都对教育科研资源共享,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给与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这些规划、计划的出台,也为互联网应用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
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现状
互联网实验资源分布不均衡
近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曾委托相关媒体针对全国高校目前的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截止到2011年底,有65%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以教学为基础的网络工程类实验室,尤其是985、211学校,经过多年来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积累了大量实验室资源,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源的使用率还不充足,统计显示,高校每年实际应用超过600学时的网络实验室仅占到27%,而设备的折旧率很高,从而造成了实验资源的极大浪费。与此同时,在一些落后地区如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区的高校,缺乏优质的实验资源、师资队伍,从而影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有72.4%的学校曾经开放过网络实验资源,但因为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无法实现优质资源的持续性共享,资源不均衡现象依然严重。
互联网应用创新团队协同不充分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0)》显示,1992-2000年期间,我国高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前50名院校的登记总量为15630套,其中单独登记的总量为14084套,而共同登记的总量仅有1546套。单独登记与共同登记数量的巨大反差,暴露出当前高校在与其他科研力量、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上还远远不够。
人才队伍的合作一直是一个难题,同一个领域内的研究课题往往有多个团队在研究,无形增加了高校在研究领域和方向上的重叠,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各高校在现有的条件平台,进行各自的课题研究,一旦需要进行科研项目的协作,存在将异构的技术架构平台的整合问题:不同的团队、不同的实验平台、不同的开发环境、不同的数据,在协调上涉及跨地域和跨时间的问题,不仅是一种宝贵资源的浪费,更是增加了项目的周期和成本。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