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近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相关政策,解答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回答记者对教育问题的提问,成为教育部每月媒体见面会上新闻发言人的“必修课”。本月主题——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育改革。
媒体应该及时去发现感动挖掘深刻
本月的媒体面对面因为25日是法定休息日而顺延到27日,这一小小的变动事前竟引来众多媒体竞相咨询和确认。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教育宣传也自然关系重大。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就此展开了本次媒体面对面的开场白。
新闻发言人称,最近关于教育的问题讨论非常多,各种观点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媒体都应该以积极、科学和建设性的态度对待中国的教育改革,而不是对教育作破坏性的报道。所有的媒体理应承担起发现感动、挖掘深刻的责任,及时、准时、全面、有效地把正确的教育信息传达给广大受众。
先说深刻。近期教育最大的事情、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就是按照国务院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要求,在今年开学初,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全面免除学杂费。这是一件带有革命性、在我国教育史上发生的重大变化,也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大政策。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层次报道。
再说“感动”。近期教育部先后宣传了孟二冬教授和天津工业大学学生徐伟的事迹,像这样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大学生,令人感动不已。很多媒体也从不同侧面报道了两位师生的感人事迹。从事教育报道的媒体,就应该这样及时地去发现感动、挖掘深刻,并且把这种深刻和感动传达给整个社会。
治理学术腐败应该靠三种力量
如何治理学术腐败一直是媒体和社会关注的话题,此次媒体见面会上,又有记者问及通过何种渠道能够有效反映及惩治学术腐败等相关问题。新闻发言人表示,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十分重视。2002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等文件,对学风建设提出了要求。今后还将进一步健全学术评价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并正在考虑成立专门机构,促进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
治理学术腐败应该靠三种力量。一个是道德力量,所谓“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另一个力量就是行政力量。学术腐败只要一经有关部门发现并核实,即严肃查处。还有一个力量就是法律力量。治理学术腐败,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要综合治理,道德的、行政的、法律的力量要三管齐下,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于学术造假和腐败,群众可以通过教育部信访部门和有关教育部门反映,也可以向当地的行政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反映,这个渠道是畅通的。
教育收费制度和教育乱收费是两个概念
当有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是否教育收费制度本身催生出教育乱收费现象?
新闻发言人回答说,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的教育在发展中国家里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都是包括收费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带来的,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的发展。我国实行非义务教育阶段缴费上学,不仅保证了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让更多的人口能够接受教育。
新闻发言人说,把教育乱收费的原因归结到教育收费制度,逻辑上讲不通。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能更科学地计算教育分担成本,如何使收费更加规范、更加合理、更加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这个课题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得到越来越合理的一个答案,教育乱收费也能够随着改革的深化不断得到遏制。
打工人员子女还不能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有记者提问,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可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但农村有越来越多的学龄儿童随父母进城,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他们是否可以享受这一政策呢?
对此,新闻发言人表示,按照国家现行的政策,打工人员子女就学应该由流入地政府负责,他们原居住所在地的农村统计在校生人数时,并没有把他们计算在内,因此他们还不能享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部已经意识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行后,这些在城里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有可能返回自己的居住所在地学习,因为那里既不交学杂费,还可以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学习和生活条件可能比在城里打工子弟学校时要好,所以他们有可能回流。这是一个新问题,教育部正在研究,希望能尽快拿出新对策。
因为关注,所以热烈;因为追求,所以交锋。架起一座通畅沟通和理解的桥,把媒体和社会想了解的教育状况适时通畅地表达出来,将教育决策部门的发展方针和改革思路向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和盘托出,这或许就是教育部今年“定时定点”与各家关注教育的媒体见面的主旨所在。
“春天来了,我们都期待着,我们也共同希望,2006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会有更美好的一页。”新闻发言人一番激情结语,让每一个关注中国教育的人都充满着期待和希望。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