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的IT规划从需求响应升级为愿景驱动,以弹性机制应对技术快速迭代,确保IT发展始终与大学整体发展目标同频共振,在危机中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面对少子化浪潮的持续冲击,日本高等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据统计,日本18岁适龄人口预计到2031年降至99万。与此同时,由于科研竞争力下滑、学科结构调整困境与财政压力交织,日本高校国际学术论文发表量已从2000—2009年的全球第2位下降至2023年的第5位。在此背景下,自2016年推出“超智能社会5.0”战略以来,日本政府持续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从《人工智能技术战略》到《创造世界最先进数字国家宣言》,将数字化确立为大学存续与发展的核心路径。日本高校迅速响应,将IT规划从单纯的技术升级提升至大学整体战略转型的高度,构建了独特的治理体系和弹性规划周期,并围绕教育重构、研究创新、行政效率与基础设施四大领域系统布局。而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各校亦将人工智能融入核心价值链,通过产学研协同与教育资源共享,探索出一条危机倒逼与愿景牵引并重的数字化突围之路,为全球高等教育应对人口结构变革提供了独特的日本方案。
 
  治理体系:垂直领导与三层闭环
 
  日本高校的IT治理结构呈现出高度的系统性与战略性,形成了以校长或最高管理层为核心、多层级协同的垂直治理体系。许多重点大学确立了“校长—首席信息官(CIO)”的双层领导架构,其中校长作为最高决策者直接统领IT战略方向,而CIO则作为执行核心负责具体实施,如筑波大学由校长(CEO)直接统领IT事务。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日本大学将CIO与CISO(首席信息安全官)职位进行整合或紧密关联,如筑波大学设立“兼任副校长(CIO-CISO)”统一管理信息环境与安全事务,九州大学则由CIO提名CISO专职负责全域网络安全防护,使信息安全治理深度嵌入技术发展规划,有效规避了学术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重功能轻安全”倾向。
 
  “战略—研发—运维”的三层闭环是日本高校IT治理结构的又一显著特征。在战略层,各大学普遍设立由高层领导主导的IT战略委员会或信息系统战略会议,如明治大学的信息化战略协议会由校长与学校法人理事会构成平行双核心,通过横向联动机制共同领导全校数字化战略。在研发层,各大学普遍设立专业化研究部门支撑技术创新,如东京大学信息基础设施中心下设信息媒体教育研究部、数据科学研究部、网络研究部、超级计算研究部、跨学科信息科学研究部五大研究部门与信息安全研究单元,筑波大学学术信息媒体中心则有网络研发、系统研发、安全研发、统一认证系统研发四大研发部门用以推进前沿技术转化。在运维层,各大学建立了科学化的系统运行保障机制,如筑波大学由支援部整合企划、系统开发管理及安全三组专员,为全校IT系统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
 
  从团队规模来看,日本高校的IT组织普遍精干且高度专业化。例如,立教大学媒体中心在两个校区仅设7名正职,但通过49名外包与95名柜台及学生辅助人员灵活扩展服务能力;东京大学的信息环境机构由信息基盘中心(82人)与信息部(96人)共同组成,总计178人;而大阪大学新成立的“D3中心”则整合了信息媒体中心与数据能力前沿机构,拥有约70名研究人员,构建起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研发与教育支援体系。
 
  规划演进:危机倒逼与愿景牵引
 
  日本高校的IT规划制定普遍植根于人口结构危机和技术竞争压力双重背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战略演进轨迹。早稻田大学明确将日本年轻人口锐减和劳动年龄人口萎缩作为核心决策依据,提出“通过数字化在全球化人才争夺中保持吸引力”的战略命题。这种危机意识与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形成共振,如法政大学在规划中提到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通胀压力等因素,指出“需基于外部环境与财政状况实施成本管理、业务效率优化及人才培养等全局性规划,并加速推进ICT技术应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重构。 
 
  在周期设计上,日本高校的IT规划多为中长期规划,但普遍采用弹性框架下的滚动更新机制。早稻田大学构建了超过二十五年的四阶渐进式路线图:2015-2020年是基础服务构建期,核心任务是奠定现代化的数字基础并实现从孤立系统向集成化软件包的开发模式转变;2021-2023年是数字化转型(DX)扩展期,致力于通过高效利用前沿ICT技术来推动全面变革,让全校师生开始切实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价值;2024年起为DX扩展与确立期,此阶段旨在巩固和深化之前的转型成果;展望2030年后,其焦点将从单个系统的优化升级为全校所有系统的互联互通,并强调设施与设备的协同演进,以应对未来十年诸如18岁人口持续下降等社会挑战,为教学与研究创造前所未有的新环境。最终,这一切都服务于战略的长远愿景(2040年及以后),旨在打造一所真正“闪耀全球舞台的数字化顶尖学府”。东京大学的第3期信息系统战略(2022年启动)采用“6年总体周期内每3年进行一次评估与修订”的机制,明确提出因应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需要,通过定期评估确保战略的前瞻性与适应性。法政大学的IT规划自2024年度启动,每期5年,且每期需进行评估调整,执行过程中亦允许动态修订。简言之,日本高校普遍注重战略执行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强调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需要动态调整的行动指南。
 
  在制定逻辑上,日本高校的IT规划正经历从需求满足向愿景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各校均突破传统需求响应模式,转向以终为始的逆向规划(backcasting)。京都大学重构战略框架,摒弃“聚焦基础需求”的旧思路,转而以“大学未来投资方向”为核心议题;神户大学则以“神户大学模式”为核心框架,围绕“人”“知”“环境”三大维度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尤为关键的是,包括东京大学在内的部分大学已经认识到信息系统已从辅助工具演变为与“水、电、燃气、道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同等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在推进信息系统战略的同时,跟进最新技术和优化原有设施并行,最终确保技术投资的长期价值与可持续性。
 
  规划布局:全领域覆盖
 
  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IT规划呈现出高度系统化的项目布局,各大学围绕核心战略目标构建了覆盖教育、研究与管理、基础设施的全领域数字化转型体系。
 
  首先,各校均将教育场景重构作为核心领域。其中,早稻田大学提出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学习环境”,通过三大技术支柱实现教育革命: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即运用AI与大数分析,根据学生特性、进度、兴趣定制内容,结合区块链技术颁发数字证书,激发终身学习动力;沉浸式学习环境,指依托5G/6G通信技术与扩展现实(VR/AR/MR),打造无时空限制的混合学习空间,使学生获得沉浸式体验;智慧校园基建设施,即通过数字身份认证(Digital ID)与空间感知技术,实现校内设施无缝链接,助力学习效率提升。东京大学则聚焦于打造“不受地点限制的学习教育基础设施”和“为学习而利用内容和教育系统的体制”,通过构建高度集成的ICT教育支持环境,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混合式学习体验并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学习建议。
 
  在研究领域,日本高校共同聚焦数据驱动与协作机制建设。如京都大学把建设管理研究数据的平台和体制列为重点,在完善支持数据科学发展的计算资源同时,构建跨学科教育研究的灵活高效基础设施,以满足研究人员的实际使用需求。神户大学确立了“创造卓越研究成果、积累共创知识、建立解决社会课题与开拓新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环境”的明确目标,进一步扩展协作环境,并为跨学科共创提供支援。该校还将附属图书馆定位为“知识广场”,通过电子期刊、数据库等研究资料的整备、学术成果开放获取推进、数字档案构建等举措,致力于将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收藏机构转型为支持教育、研究及知识交流的综合平台,强化社会贡献和信息枢纽功能。东京大学则聚焦于建设支持尖端研究的数字基础设施,核心项目是开发“研究活动的数据管理与项目管理系统”以及“研究数据活用与资源匹配基盘”。此类系统旨在解决科研数据碎片化与共享难题,通过集成化管理流程促进跨学科合作与创新。在全校数据战略框架下,大学强调研究数据的再利用价值,推进开放访问支持以符合国际开放科学趋势,并确保其可持续管理。
 
  日本高校在行政领域的规划以效率革命与用户体验升级为核心目标。早稻田大学以“几乎所有事务均可在线完成”为目标,分“教职工与学生”“工作人员”“家长与监护人”三大板块推进行政流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神户大学则对教育、入学考试、研究、国际交流、产官学合作、地区合作、总务、宣传、设施管理、财务、人事等全部业务领域实施全面数字化改造,通过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双轨并进和部门协同机制,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东京大学将“确立经营力”列为关键战略领域,重点推进数据驱动决策机制建设。具体项目包括构建数据利用、分析与可视化的基础设施,旨在实现“基于共享数据的决策支持”,推动大学管理向数据导向转型。这些举措聚焦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通过构建集成化信息管理框架,为大学战略决策提供统一、可用的数据支持。
 
  在基础设施领域,日本高校普遍强调韧性防护与可持续运维。神户大学以KAISER(信息服务平台)和KHAN(网络基础设施)为双核心,构建分层技术支撑体系。其中,KAISER系统为教育研究提供一体化数据服务,并通过持续升级适配大学战略目标;KHAN网络基础设施则通过版本迭代持续优化基础网络服务。在认证基盘建设上,神户大学积极推进统一用户管理系统、双因素认证机制等措施,为全校数字化服务提供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支持。早稻田大学专设“夯实数字化根基”目标,以业务连续性计划(BCP)为核心,构建抵御地震、洪水等灾害的IT基础设施防护体系,并通过生物识别与高速无线网络保障全域访问安全。法政大学则部署了“HOSEI-CSIRT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小组”,专注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快速响应。
 
  日本大学IT规划还特别重视ICT人才培养与信息素养提升,将ICT人才的培养和一般职员的ICT技术进阶列为贯穿整个规划期的重点任务。如东京大学将信息素养培养纳入数字校园支持体系,通过“尖端信息服务的用户素养培养”项目提升师生数字能力,并同步加强信息安全与合规体系保障运行。该校还利用IT平台构建师生对话机制,将“打造广泛收集成员意见的场所”和“促进在线平台上的讨论”列为重点举措,打造“知识探究的场所”,使技术进步不仅提升效率,更深度融入知识创造进程。
 
  人工智能布局:体系化与社会化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日本大学的核心价值链,其发展和应用呈现出体系化和社会化的特征。
 
  首先,体系化建设与跨学科整合是日本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和科研的核心路径。东京大学以多层次机构建设形成生态合力,既于2016年设立了聚焦技术突破的次世代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又于2019年携手SoftBank公司成立推动产研融合的Beyond AI研究所。各院校也注重AI教育的学科交叉性,如早稻田大学的AI机器人研究所融合工科与社会科学视角,立教大学则于2020年建立了日本首个专注AI教育的研究生院,通过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包括人文社科在内的多个学术领域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解决社会课题和创造商业机会的能力。
 
  同时,各校均注重产学研深度协同驱动技术创新与人才适配,将产业资源导入视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引擎。2024年,庆应义塾大学与KDDI和NEC等9家公司共同开设了引领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庆应义塾AI中心,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东京科学大学则联合了超过40家行业领军企业创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联盟,联盟企业还向学生开放实习机会,促使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视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社会影响是日本高校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规划的另一特点。东京大学数理和信息教育研究中心牵头开发“数理·数据科学·人工智能”课程的示范教材,并免费向日本所有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推广,以配合支持日本文部科学省实现“50万大学生接受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目标。东京科学大学依托文部科学省据点校身份,向国内外高校开放DS·AI(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课程。在日本国内,该大学与东京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等建立学分互认,国际上则通过英语直播课辐射泰国等地区,形成跨域教育网络。立教大学的实践则进一步表明日本AI教育正从工具技能层面向价值伦理层深化。该校致力于以人工智能技术破解社会难题,培养能应对少子老龄化与气候危机的人才,体现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的辩证统一。
 
  日本高校的IT战略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应用,演变为一场深刻重塑大学本质的系统性变革。面对少子化浪潮与科研竞争力下滑的双重压力,日本顶尖大学将数字化转型定位为大学存续的关键路径,通过“校长-CIO”双层领导架构与“战略-研发-运维”三层闭环治理结构,构建起高度协同的数字化生态系统。从需求响应升级为愿景驱动的IT规划则以弹性机制应对技术快速迭代,确保IT发展始终与大学整体发展目标同频共振。在重点领域布局中,“教育—研究—行政—基础设施”四位一体的系统思维不仅构建了支持创造性学习的数字环境,更将生成式AI深度融入核心价值链,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出多个创新模式。日本高校的IT规划经验表明,唯有将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本质,才能在危机中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5年8月刊
  作者:胡暄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