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基于SAN的存储解决方案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热门话题,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也在全球存储界掀起高潮,并逐步在国内得到日益广泛的普及。
SAN:百川入海
大学图书馆的特点是数据存储量大、网络流量大、存储需求不断增长、系统重要性高等。在满足当前需求的情况下,如何采用优化设计,使网络存储方案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可扩展性、可管理性,以满足大学数字图书馆持续发展的需求,如何将实用性与先进性、可靠性与安全性、开放性与标准化、数据处理能力、可扩展性和经济性融入存储系统方案设计中,成为摆在高校图书馆面前的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主流存储系统主要包括直连式存储(DAS)、网络接入存储(NAS)、存储区域网络(SAN)等。其中,NAS与SAN都是在DA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数据存储模式,比常规的存储技术具有更大的可伸缩性和灵活性。这两种技术各有所长和不同的适应范围:NAS是面向文件和数据共享的存储网络技术,更注重于实现异构环境下的文件共享。SAN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存储网,应用更注重于实现数据资源的存储、合并、转移和服务器中的数据共享。SAN主要面对高扩展性、高可靠性的网络存储需求,尤其是面对海量数据的存储需求时,SAN是最适宜的选择。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选择的便是SAN架构。我校最近购买了大量电子资源,数据量提高很快,学生人数已达5万多人,教职员工4千多人,访问数字图书馆人数很多。原有的存储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们需要性能强、高扩展性的存储系统,这几点正好符合SAN的特点。经过选型论证,我们决定采用SAN架构,不仅可以满足学校目前对存储的要求,而且可以满足学校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需求。
ILM:面向未来
说到未来,就不能不提ILM(信息生命管理周期)。信息也是有生命的。一般来讲,信息生命周期包括创建、保护、访问、迁移、归档、销毁六个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信息管理在做什么?就是在最短时间内把信息提升成最有价值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其意义不言自明。就数字图书馆来说,应用各种工具和软件来完成对各种信息进行保护、迁移、销毁等工作,已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巨大挑战。
具体来讲,随着信息价值的变化,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对信息提供适当程度的保护?再如,在数据访问中,需要根据数据访问频率的高低提供在线、近线、离线三种不同的访问方式。另外,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数据变得不再重要,需要从重要存储设备迁移到访问量低的存储设备上。迁移过程要求简单,尽量不影响数字图书馆的正常工作。最后,当有些数据确实没有继续保存的价值了,销毁时一定注意不要违背政府相关法令。
最有效地利用信息为读者服务是数字图书馆思考、计划及实施ILM战略的主要因素。而自动化网络存储可以实现ILM。换言之,ILM需要一个灵活、统一、可扩展、稳定且自动的存储基础设施。自动化网络存储采用网络化的方式整合存储设备,并且运用统一的存储管理平台保证其简单、开放和自动化的网络存储环境。自动化网络存储包含三个层次:存储平台、网络连接和自动化软件。
总之,高校数字图书馆存储系统的组建主要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这是总的原则。当然这些具体情况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高校的投入成本、存储容量、未来的扩展等。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