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输距离远。采用多模光纤传输距离可达500 m,采用单模光纤传输距离可达10 km。
3)传输速率高。SAN具有200 Mb/s的环路带宽.提升了主机系统的存储带宽。由于大量的数据存在于高速的SAN存储池中。减轻了服务器与客户机之间的通信带宽。对于大数据量的访问操作都可以通过SAN来完成。
4)备份效率高。采用LAN-Free的数据备份方式。要备份的数据通过SAN 200 Mb/s的速率传输到磁带库.只有少量的控制信息通过TCP/IP网络进行传输,大大节省了TCP/IP网络带宽资源。
5)配置灵活。通过相应的软件可实现基于SAN的网络文件共享,文件访问效率高。
6)安全性好。可通过光纤交换机的ZOONING功能实现,交换机端口的访问控制。通过磁盘阵列的LUN masking实现LUN一级的安全隔离。通过软件实现文件共享访问控制,SAN架构中的所有硬件设备都可以采用冗余结构。在具体应用的实现方式上支持Active/Active和Active/Standby.在每台服务器内部都配置了两块HBA卡,这两块卡分别连接到两台交换机上,如果一块HBA卡发生故障,那么可以启用另一块HBA卡接管其工作。
1.4 SAN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SAN的存储技术已经逐渐推广到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平台上,SAN取代了基于服务器的存储模式,形成了以存储为中心的平台结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以前的存储设备。如SCSI的磁盘阵列,要想接入SAN的存储网络中有一定的难度。即使花了很大的成本接入SAN中,仍然不能对其进行管理。
2)小型机通过有些品牌的光纤通道卡(HBA卡)接入SAN时,性能上遇到不稳定的现象。
3)SAN本身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之间的存储设备各自为阵,厂商的存储管理软件只能管理自己的存储设备,不能管理其他厂商的存储设备,虽然光纤通道技术标准的确存在,但各家厂商却有不同的解释。
4)由于SAN的技术普及时间较短。集成商的技术支持水平参差不齐.而原厂商的维护费用又相当昂贵。
通过上述的比较发现。SAN存储技术一方面能为网络上的应用系统提供丰富、快速、便捷的存储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对网络上的存储资源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成为当今理想的存储管理和应用模式。而NAS存储技术较SAN在存储共享方面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基于此。根据该厂信息数据的重要程度和使用存储资源的实际.在存储方式选择基于SAN为主。使用SAN和NAS组合的存储模式.即在统一的SAN架构下添加NAS引擎.通过添加的NAS引擎兼顾大量其他业务系统对存储资源的需求.实现真正的存储信息整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