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定义产生后,SOA走过消沉的十年,迎来了热闹的阶段。
近几年,由于SOA在改变业务时的灵活性使其备受关注。作为一种IT架构的风格,它把所有的业务请求封装成服务的形式,其模块化的特点使得企业可以随时灵活地改变它的业务,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来说,SOA可以很大程度地使企业快速、低成本地实现对新业务的支持,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赢得机遇。
过去的几年间,SOA在全球市场上赢得了一定客户,许多客户渴望通过SOA获得快速的业务转变能力,当然,与此同时,还有许多用户在等待,在观望。
很多人认为SOA仍然不很成熟。标准林立、各厂商的接口不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实现SOA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风险。
现在的SOA正如一个青苹果:新鲜、也许很可口,但人们又害怕它的苦涩。有些人勇敢地吃下去了。这些人有的成功了,尝到了好滋味,有的失败了,退回原来的位置,并且感到沮丧。
我们说,任何一种技术都是有风险的,尤其是组合了许多技术的理念。但是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SOA松耦合、模块化,面向服务的架构在IT界是一个进步。这样,人们可以按需地改变这个架构里的某一块。
在数字校园内,SOA仍然是一个比之在企业中更新鲜的概念。人们对于SOA持有怀疑与乐观的情绪。有人认为,校园不需要SOA,也有人认为,校园可以借用SOA,消除信息孤岛,消除烟囱式林立的应用,化零为整。
整合一直是数字校园的理想。为此,信息化人员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实施了统一身份认证,建设了数据中心等。虽然从数据整合方面解决了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的问题,但对于其他业务整合和流程整合难有作为,学校还需要引进新的体系架构,提高整合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寄望于SOA。
在具体的实施中,到底是采用一个厂商还是同时找几个厂商合作,是不同学校所采取的方案。但是,无论是一锤定音一个厂商,还是同时精挑细选几个厂商,信息化部门要有主导的思想,以服务为主,而非以产品为主进行自己的SOA体系架构。
SOA,走下去是什么?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些都是未知数。无论是否实施SOA,或者是以什么方式实施SOA,最重要的,是学校对自身情况的把握,要让信息化建设慢慢往学校的核心业务中渗透,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知道,这已经形成共识,我们也相信,这将是未来的趋势。
(《中国教育网络》2009年8月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 黄荣怀)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